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钩沉傩戏历史进展钩沉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71 浏览:21254
论文导读:
摘 要:傩在早期与其它祭祀活动一样,是一种人类崇拜未知力量,为己祈福的巫术。随着时展,由于巫术性质的逐渐减弱和娱乐功能的增强,傩仪在念白和动作的上吸收了当地的民间歌曲、歌舞和器乐,形成了世俗性和娱乐性较之前大为增强的傩戏。傩仪中巫术性质的逐步弱化,是民间文化赋予了傩更多的现实功能的体现。
关键词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巫术;弱化;傩戏
1005-5312(2013)06-0164-01
傩戏,被称为当代戏剧活化石,其早期形态“傩仪”是一种古代驱逐疫鬼的巫术仪式。在中国各朝各代都有有关傩仪的记载,并且此风此俗盛行。
就傩仪本身来说有其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巫术本身属于原始宗教,巫术的原始性决定了巫术本身是感性的、朦胧的、抽象的,它不像其他正规宗教那样有严格的教规教义和众多的信徒。傩仪与其他宗教活动相比,虽然功利目的是相似的,但方相氏(也即巫术)与大众信徒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建立在的许可上,而是不分主次的盲目崇拜,层次关系只能在神灵与人类之间产生。
在当代傩戏的演出时,其开场仪式首先是一老人手持师公刀,头戴三清帽,焚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时唱时跳,祈求神仙到来。然而与其他宗教活动所不同的是,傩戏仪式的开场者所从事的行为目的与其他参加演出者的目的一样,都是从人类共同的目的出发,祈求神灵的保佑,代表的是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不像其他宗教活动的主持人如巫师、神父那样充当人类与上界的人,在向上界转达人类祈愿的同时,也向人类传达上界神灵的指示,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傩戏演出却是虔诚的,它显示了一种原始的、古朴的宗教事象。正因为如此,傩戏才保持着原始人类遗留下来的合理关系,也是其生存的根本。
傩祭的这一目的告诉我们,功利上的心理满足并不是在我们所认识的理性世界中获得的,而是在荒诞的逻辑思维和难以理解的仪式行为中才得以贯注,显现出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即神灵的力量是无限的,相信它能给人类以帮助,同时人类也必须崇敬神灵。傩祭正是通过这种情感上的贯注和理解,才获得了一种非理性的并和哲学思想相对立的内在统一形式,同时给予傩戏以生命的阐释,使它能延续发展。
也许人类的精神文化就由此而产生,但文化的产生终究是源于人类的需要,把文化撇开在功利目的之外是不正确的,这一论点在傩祭这一文化事象中也毫无例外的体现出来,正如 《周礼·夏官》所述的“帅百隶时而傩,以索室殴疫”,意在驱鬼逐疫,以求一年的平安吉祥、顺顺利利。其目的是非常简单、古朴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极大程度地符合了人们的心理要求,因此才给予了傩戏以如此强盛的生命力,经历历代朝代的更迭、文化的变迁与融合,终于扩展并演变成为当今的戏剧种类之一。
而在唐宋有关宫廷傩的记载当中,傩仪的行为时间和行为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乐府杂录》中唐代傩仪改成在年三十夜进行,而《周礼》中提到的“方相氏”则变为了“戴冠及面具”、“衣熊裘”,十二兽也不再“有毛衣角”,侲子为五百位,且戴面具,增加了乐队和唱师……方相与十二兽之集神、人、兽于一身的外在征象已有了更多人化成分,面具在傩仪中占有更大分量,傩仪的场面更宏大,其表演性与观赏性加强。
《梦粱录》记载有关“禁中大傩”:“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并系皇城司诸班直,戴面具,著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银戟、……,以教乐所伶工装将军、符使、判官、钟馗、……神尉等神,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
此时,方相、十二兽等作为傩仪的主要角色,已被将军、符使、判官、钟馗等更具表演性的角色替代,由伶工扮演。而傩仪的形式方面我们则可从从“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转龙池湾,谓之‘埋祟’而散”看出,此时的傩仪已远没有汉时庄重、严肃,对仪式主体和仪式过程的要求相对来说也并不很严格。
由此看出,在当时的傩仪中已经有了非常具有表演性的角色,角色形态较为丰满也较为世俗化,并且由专业的演出者来扮演,所以说宋代傩仪中的表演成分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仪式成分。
宫廷傩如此,民间傩则很早就发展了世俗表演性与多神杂糅的特征。《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有“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
由论文导读:考文献:礼记·月令.周礼·夏官.陈守仁.实地考察与戏曲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

7.上一页12

此看来,民间傩仪虽然没有宫廷傩仪隆重,但其形态更丰富、形式也更多样,傩的仪式性过程已经泛化为民风民俗,傩仪的主体神已人化,傩仪的用具也已泛化为民俗物象。从汉到唐宋,中国大地饱经历史沧桑,傩仪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显示出弱化的气象。
参考文献:
礼记·月令[M].
周礼·夏官[M].
[3]陈守仁.实地考察与戏曲研究[C].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