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文集说新闻,道文化:读《范敬宜文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100 浏览:18059
论文导读:
【开栏的话】2011年召开的中国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与方针。对此,新闻界更是责无旁贷。新闻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巨大功能,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新闻记者如何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诸如此类的命题,需要同仁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借用总书记的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闻人也需首先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修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为此,本刊特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开设了这个《新闻与文化书谭》栏目,希望能对新闻界有所裨益。
一代新闻工作者与新闻教育家范敬宜,晚年念兹在兹的一件事,是新闻中的文化以及新闻人的文化。他以毕生新闻阅历以及“诗书画三绝”的文化底蕴,力倡新闻应有文化,新闻人更需有文化。他在《解放日报》第十届“文化论坛”上发表的那篇有名的演讲里,专门谈了“新闻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并以广阔背景下的历史思考指出:
从近百年的中国新闻史来看,凡是杰出的新闻大家,几乎都是杰出的文化人。从王韬、章太炎、梁启超、张季鸾,一直到、瞿秋白、邹韬奋、恽逸群、胡乔木、乔冠华等,这些人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学养丰厚、才华横溢的文化人,政治品质和文化修养在他们的身上和笔下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们的作品尽管时过境迁,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有味道,有的甚至百读不厌。
我从近30年的新闻教育及研究体会中,也深感此类问题之重要,点中当下新闻界与新闻学之“命穴”。说得简单和直白一点,如今的媒体乱象,主要不在于“专业主义”“传播技术”“产业规模”云云,而在于文化及其缺失,包括与此相关的文化自觉、文化政治、文化领导权。2013年3月,新任国家主席出访俄罗斯等国前夕,接受有关国家记者采访,谈到治国理政总是朝乾夕惕,如履薄冰,并引用古语“治大国如烹小鲜”。有的媒体在解读这句话时,不免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大刀阔斧什么的,而其原意恰恰相反,乃是说面对中国这样的大国,需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就像烹调小鱼小虾。此事虽小,可以喻大。
作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首任院长,范敬宜开设了数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而有两门课是他病危之际特别嘱托的,一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门是“新闻中的文化”。前者已建成清华大学精品课,后者是面向全校大一新生的研讨课,学生分别来自不同专业。2012年4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建院十周年前夕,《范敬宜文集》全部出齐,包括《新闻作品选》《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新闻教育文选》,其中既荟萃了他一生办报的精华,也包含了新闻与文化的思考。每次翻阅这笔沉甸甸的精神遗产,都觉得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既是清华新闻之幸,也是中国新闻之幸。
犹记十年前,第一次同他探讨出版文集的事情。当时,他的新闻办学思想已经在清华大学产生明显成效,他为培养新闻学子所付出的心血日渐得到各方的关注与称许。忝为他的助手,我不由琢磨如何使他的一生襟抱与经验,一方面作为新闻珍宝广为传播,一方面作为学院“家产”代代传承,于是建议他整理出版一套新闻文集,并初步设想了这四部书。没想到,他婉言回绝了,理由很简单,也出乎意料,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留之多余,弃之无憾。想想眼下有的年轻记者,做了点工作,混了个脸熟,便忙不迭地出书宣扬,恨不得“天下谁人不识君”,不由得令人感慨。后来我们几经劝说,特别是谈及他的“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多吃文化的‘五谷杂粮’,少吃精神的‘维生素’”等新闻理念,若无一套系统的读本,怎么让更多的新闻人、让一代代的新闻学子普遍受益时,他才算勉强答应先试着出版一部“作品选”。
这部作品选反复打磨,几番寒暑,终于在2009年付梓,其中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新闻作品,包括《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睡”出来的新闻《月光如水照新村》、脍炙人口的《十三大手记》《十四大手记》《漫笔》以及《追求新闻中的文化味儿》等名篇佳作,有的作品还附有背景说明。当年夏天在主持学院毕业典礼时,我就借这部内涵丰厚、装帧大气的新书,向即将走出清华的新闻学子提出最后寄语,希望他们至少看看其中的《〈岳阳楼记〉我心中的灯》。仅从这篇作品中,就可论文导读:逆境的时间长于顺境。但是看来你似乎往往保持着一种平常心态,既无大悲,也无大喜,不知何以使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组织的开导、亲友的鼓励、同志的爱护等等,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点:中西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文中,我学过的只能说如沧海一粟。即使这一点点,由于它内
以多少体味一代新闻大家的道德文章:
人的一生,总是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如何自处,逆境如何自安,这是一门终生学不完的学问。
有些朋友问我:在你的一生中,有过大的顺境,也有过大的逆境,而且逆境的时间长于顺境。但是看来你似乎往往保持着一种平常心态,既无大悲,也无大喜,不知何以使然。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组织的开导、亲友的鼓励、同志的爱护等等,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点:中西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文中,我学过的只能说如沧海一粟。即使这一点点,由于它内容的博大精深,影响的潜移默化,使我终生受用。这里只想提一篇名文对我一生的影响,这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一样,发生了根本变化。走出逆境,跨入顺境,好事接踵而至,难免喜形于色。当我被任命为《经济日报》总编辑时,马上写信向上海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报喜,信中自谦地说:“多年荒疏,深恐难负重任”,本以为能使高堂高兴一番,不料母亲的回信却是:“我觉得你是‘其言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我劝你一句话:位高坠重,君可休矣!”一瓢冷水,把我浇得好心凉。冷静下来想想,母亲的话还是老祖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要我宠辱不惊,不要在顺境里冲昏头脑,忘乎所以。这番话,我至今难忘。328-329
接下来问世的两部书稿《总编辑手记》与《敬宜笔记》,均属旧作翻新。《总编辑手记》原是他在人民日报总编辑任上,利用午休时间,写下的值班手记,就某个专业问题或社会话题,有感而发,点到即止,后经整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印行,遂在新闻界广为流传,成为许多编辑记者的案头参考书。书中的文字或长或短,一觞一咏,丰富多彩,挥洒自如,无论对新闻工作,还是对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都颇有足观,启人心智,既是一位老记者深中肯綮的真知灼见,又是一位文化人直抒胸臆的笔墨春秋。仅看一些手记标题,就可略见一斑了:《新闻报道要有“意蕴”》《着眼于静悄悄发生的变化》《部主任应是“好主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妇”》《没有“鲜菜活鱼”不给付印》《学习冯骥才的提问方式》《惜墨如金的上乘之作》《“通”然后才能“俗”》《把“题眼”拎出来》《让标题“跳”出来!》《版面安排也有“文武之道”》《评论三要素:思想··文采》《读者来信上一版头条,很好!》《语言要“活”不要“油”》《这首〈满江红〉出了笑话》《先秦没有“得意忘形”之说》《“漫道”并非“险道”》……如《对张爱玲的评价要恰如其分》,寥寥数语而如四两拨千斤,以我有限的阅读,觉得胜似不少张爱玲评论:源于:论文大全www.7ctime.com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