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视域和谐社会视域下群众观进展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08 浏览:21139
论文导读:
摘要:群众观形成于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是伴随中国深入群众,走与群众相结合的特色工作路线的而形成的。这一思想不仅在革命时期有着重大价值,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群众观 中国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吸收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实情,总结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群众观,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学习、对人民负责的观点。说,“群众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历史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内容”。中国社会在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伴随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分层变化的发展,新时期群众观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坚持尊重和保护群众个体利益

在革命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根据地群众在党领导下的进行生产建设的唯一目的就是保卫革命政权。因而,在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缺乏进行自主生产的动机和必要性。建国后,刚刚步入社会主义的中国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生活水平长期落后,使得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依赖性非常大。因此,党和国家为了集中财力和物力进行生产建设,国家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党的干预之下完成的,人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同党和国家保持一致的。这一时期,由于广大群众没有自主的生产,也就没有追求个体利益的动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7ctime.com
力。因而,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更多地是从群众整体利益出发,为群众谋福利。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主体平等、开放和竞争等特点激发了单个人的自觉进行生产的动机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独立自主地从事市场活动,为自己谋求最大的权利。人民作为独立的个体,对国家的依赖降低,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各类市场活动行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的群众整体利益被打破,群众的个体利益诉求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复杂化和多样性等特点。在计划经济时代,群众的利益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之下完成的,是一种政治导向行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广泛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党和国家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围绕群众的利益而发生的。

二、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同以物为本的理论相对的。旧中国社会生产力长期的落后,使得中国人民对于物质的满足有着极度的渴望。新中国成立后,落后的物质基础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家为了能够度过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并且可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危机,实行全面生产和广泛储备的方针。高积累、低消费成为了这一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在这种背景之下,党和国家为了改变和扭转生产力长期落后的面貌,社会生产的目的成为了举全国之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物质资料和再生产基础。
但是,由于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片面的单纯为了促进物质增长的政策,加之,在 “”期间,由于缺乏对“人”的基本权利的重视和尊重,使得社会主义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旧体制下压抑了多年的热情再次被释放出来,工农的生产热情的调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个人能力和利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广大群众尽个人最大的努力从事生产劳动,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坚持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党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的深刻总结。党在革命时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点,使得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能够得以体现。但是,由于建国后,我们国家的生产生活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治”现象,人治的出现使得法治的进程遭到破坏,加上在“左”的思想的指导下,群众的个体利益在党的实际工作中被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被扭曲,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法制建设的恢复发展,群众的主体意识得以解放,群众对于论文导读: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衣芳.《人民群众主体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张荣臣、谢英芬.《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gxun-chx2012006资助。作者简介:奥亚锋(1987-)男,山西兴县人,广西民族大学2010级
主体价值的追求也开始发展,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具有全球性和国际性,人民不再满足于以往参与式的社会生活,对于自主性和主导性的追求和需求非常旺盛,人民群众对于不断发展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进一步考验了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群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作为党和国家执政评价主体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四、总结: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行为活动的价值出发点在于群众的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宪法和法律体现出来,人民群众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以保护,使得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可以长期坚持,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政权牢牢把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谋福祉。为此,面对新时期群众的主体价值的不断增强,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政党”的要求,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的为政原则和高尚的价值追求,坚持把群众的价值评价作为自身价值评价的依据,从而全面提升了新时期党执政科学化的管理水平,突出了中国先进性所在。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衣芳.《人民群众主体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张荣臣、谢英芬.《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gxun-chx2012006资助。
作者简介:
奥亚锋(1987-)男,山西兴县人,广西民族大学2010级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中国和中国社会发展。
李珍(1988-)湖北恩施,广西民族大学20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