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马克思主义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述在马克思主义进展史上地位资料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99 浏览:88640
论文导读:会主义永远不该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飞跃。列宁和是世纪两端的两位伟人,“从时代出发,从实际出发,开创了有自已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列宁主义和理论,从而发展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地位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12 — 02
进入新世纪,以为总书记的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标志着党对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迈进到一个新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将显现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的实践依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就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要求,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指出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心然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法制、公平竞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得益问题。这标志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
2005年2月同志在党校讲话中提出目前我国社会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这一概括是十分科学的。一方面国家进入这一时期有着较大的发展和大的举措,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矛盾比较集中涌现,表现在: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尤其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资源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并且资源得用还存在着浪费;我国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止;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基尼系数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地方艾滋病、吸毒现象呈蔓延趋势……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在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圣西门主义者明确阐述了统一计划经济思想,提出了人人应当劳动的思想:傅立叶的反商业及其恶果思维被看成是文明制度的一切基本缺陷的集中表现,他主张共同劳动,男女平等,实行免费教育等等。欧文试图通过实验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共享劳动成果的新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大都重视哲学,圣西门把政治制度看作人类理性进步的结果,傅立叶把理想的和谐制度与神的旨意联系起来,欧文则要求把未来社会置于人性规律和科学知识之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具本观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其中的积极因素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该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飞跃。
列宁和是世纪两端的两位伟人,“从时代出发,从实际出发,开创了有自已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列宁主义和理论,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崭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突出地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论法质量互变规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自身和谐因素的不断积累,不和谐因素的不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7ctime.com
断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论文导读:.〔2〕.加快建上一页123下一页
会必然不断走向“完美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指社会中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更指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凸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人的发展状态,凸现了科学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的整个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性质,发展程度来看待和衡量,具有十分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方法论意义。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了社会和谐。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个“完美和谐型”的社会。人与物质和谐,物质极大丰富,人非物役,人脱离了“物的依赖性”,人与人和谐,人与人之间互助协作,人与社会和谐,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统

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美的本质的统一。

思想有着丰富的和谐与团结思想,而且有着强烈的方法论特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批评极端化——达到上级下级组织的和谐;批评红军中的绝对平均主义——达到官兵的和谐相处;批评单纯军事观点——达到军事任务和政治任务的和谐兼顾。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政权,使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和谐共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大关系》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实行统筹兼顾——达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和谐;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达到不同思想的和谐与统一;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达到各党派与执政党的和谐与相处;坚持民族团结,达到各民族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达到科学文化领域内各派别的和谐与共同进步,等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一次指出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划为人民内部矛盾,即非对抗性矛盾。无疑,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全面地和谐地发展的思想。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去理角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列起来,找到它们“和谐的共质”,这就为改革合理的上层建筑找到了论据,并且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而在内在逻辑上把握了改革和革命的和谐相容的共性;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强调两个文明一齐抓,不可偏废,深刻把握了二者的和谐共容、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理论的提出,看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辩证的相对的同一性,这个崭新的国家学说最终使两种制度辩证地和谐地同时并存在一个国家中;把计划和市场看作两种经济手段,从而抓住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和谐性,创立了史无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7ctime.com
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以“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的统一性,和谐性,因而既强调“允许先富”,更强调“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布局和协调发展理论,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和谐”的思想。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体现了丰富的辩证和谐思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和谐地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和谐地并存;“三大文明”和谐地协调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谐地结合,相互推进;德治与法制并重;执政党党员队伍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和谐相处,提高执政能力,等等。
由此可见,和谐和执政理念,和谐的建设理念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渊源,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的要求,同是又是理论的符合逻辑的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现实必然性,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新进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参 考 文 献〕
〔1〕 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05,456.
〔2〕 .加快建论文导读: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

2.〔责任编辑:侯庆海〕上一页123

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人民日报,2004- 05- 2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5〕 王万民.列宁与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