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数学教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教师引导实效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31 浏览:72456
论文导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恰当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教师的引导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或“扶持过多”,引导越位,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或“撒手不管”,引导缺位,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怎样提高教师引导的实效性?现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做法:

一、准确把握“认知起点”

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的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教学中(包括教学前),教师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解读教材、品读学情,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奥运会倒计时牌,让学生说出奥运会举办的具体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0分0秒。复习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后,教师提问:“关于年月日,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有学生说:“我知道一年有12个月。”有学生说:“我还知道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月份有30天。”还有学生说:“我知道一年有365天!”……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整理了三个研究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2)一个月有多少天?(3)一年有365天(366天)?学生进行验证和探索,很快完善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体系。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教师品读学生,除了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经验,还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的教育环境。走近学生,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细致捕捉“真实观点”

有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的观点之上。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各种观点,对课堂学习进行有效调控。
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时,学生先猜测: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二者体积可能是2倍关系,也可能是3倍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很快得到准确结论。突然,小刘说:“我只倒了两次!”我问他:“怎么会这样呢?”他没说话。这时,小夏叫道:“我只倒了一次!”汇报时,大多数学生得出预期结论。我设疑:“小刘只倒两次,圆柱就装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仔细观察了小刘的圆柱和圆锥,马上发现:他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但不等底。我又问:“小夏只倒了一次,圆柱就装满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学生指出:“他的圆柱和圆锥既不等高又不等底。”我说:“当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时,情况会变得不确定。能说圆柱体积就是圆锥的3倍吗?”学生反驳道:“不能!应说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的3倍。”正因及时捕捉到不同观点,对比辨析之后,学生才形成了正确认识。
课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真实观点,才能根据这些观点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

三、 精心设计“理解断层”

赞可夫说:“只有到学生自己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理解断层”,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课前设计了寻宝游戏:一宝物藏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宝物可能在哪里?学生上黑板摆放“宝物”,我追问:“宝物还可能在哪里?宝物的位置可有多少个?放宝物的位置所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随着“宝物”逐渐增多,学生渐渐明白:原来宝物所在位置的轨迹构成了一个圆。课上,当学生很容易就得到“半径有无数条”的结论后,我又追问:“为什么半径有无数条?”逼迫学生从“画圆时圆规两脚距离不变”来说明问题。课尾,我说:“请大家课后继续去思考:操场上没有大圆规,该怎样画圆?宝物还可能在哪里?……”课已结束,但研究并没有停止。
教师精心设计认知冲突,逼迫学生去思考,引领学生接受新的思维挑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适时补充“后续问题”

波利亚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引进辅助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教学例题后,教师将例题关键句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类题的区别,教师问道:“这两类题目有什么不同?”学生沉默了。教师提醒学生看例题和拓展题的关键句,问道:“这两道题中,大杯小杯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分别是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例题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拓展题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接着再问:“这两种替换有什么不同?”学生得出结论:当大杯和小杯是倍数关系时,杯子个数变了,但水的总量不变;而当大杯和小杯是相差关系时,杯子个数不变,但水的总量变了。通过后续引导和比较,学生对这两种替换方式有了深入理解。
总之,教学过程充满着生命气息,它是复杂而又鲜活的,同样,教师引导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时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小插曲”。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细致捕捉学生的真实观点,精心设计认知冲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引导学生走上积极的探究之路,课堂教学会因此显得灵动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