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教育是使人们合乎一门艺术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13 浏览:11441
论文导读:可能善与现实善的统一。其次,以教育的历程来看,教育的历程就是以抽象人格到理想人格的塑造历程;以原初天性转向精神天性的教化历程和以个体善走向社会善的价值追求历程。再次,黑格尔所论述的教育内容包括理性教育,劳动教育,教育等完整的精神教育内容。最后,论述了教育的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市民社会的教育和国家教育等教育
摘要: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专门讨论教育,但却处处流露着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思想。当然,黑格尔所谈的教育、所谈的解放是一种人的教育、人的解放,是一种“成人”的教育。按照黑格尔的理解,人类虽然自以出生以后就被冠以“人”的称呼,但这时的“人”还仅仅只是一个的动物机体,是一个潜在的人。人并不因为其肉身就证明其为人,要想使人以未确定性和未完成性中解放出来,以实现人的“类”本性,获得人之为人的普遍规定性,就必须依赖于教育。教育是人类实现“再生”的特有方式。由此笔者准备以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历程,教育的内容,教育的途径四个方面来探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教育思想。首先,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性是善良的,而自由又有着自在自由和自为自由之分、善良又有着可能善和现实善之分,因而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教育能实现自在自由与自为自由的统一、可能善与现实善的统一。其次,以教育的历程来看,教育的历程就是以抽象人格到理想人格的塑造历程;以原初天性转向精神天性的教化历程和以个体善走向社会善的价值追求历程。再次,黑格尔所论述的教育内容包括理性教育,劳动教育,教育等完整的精神教育内容。最后,论述了教育的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市民社会的教育和国家教育等教育共同体共同完成的教育。当然笔者在论文最后也用了一章的篇幅论述其中的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当代价值。然而纵观全文,黑格尔的教育思想必将同其辩证法思想一样影响深远。关键词:自由论文理性论文教育论文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7
引论7-13

(一)选题背景7-8

(二)国内外探讨近况8-11

(三)探讨思路11

(四)探讨的策略及革新11-13

第一章 . 教育本质:塑造人性的艺术13-19
第一节 . 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绝对环节13-15

一、. 人的本质——自由13-14

二、. 教育实现了自在自由与自为自由的统一14-15

第二节 . 教育的基础是人性之善15-19

一、. 人性善恶论——肯定人性本善16-17

二、. 教育实现了可能善与现实善的统一17-19

第二章 . 教育历程:以教育对象人格改善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论文导读:致谢词55上一页12
19-28
第一节 . 以抽象人格到理想人格的塑造历程19-21

一、. 抽象人格的缺憾19-20

二、. 理想人格的品质20-21

第二节 . 以原初天性转向精神天性的教化历程21-24

一、. 教育去除人的自然质朴性和主观性的历程22-23

二、. 教育提升人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历程23-24

第三节 . 以个体善走向社会善的价值追求历程24-28

一、. 教育的个体道德价值24-25

二、. 教育的社会道德价值25-28

第三章 . 教育内容:进行完整的理性精神教育28-36
第一节 . 理智教育的理念28-30

一、. 理智教育的基本内核28-29

二、. 理智教育的价值诉求29-30

第二节 . 劳动教育的理念30-32

一、. 劳动教育的道德要求30-31

二、. 劳动在主体成长与成熟中的道德价值31-32

第三节 . 教育的理念32-36

一、. 精神进展的辩证之路33-34

二、. 教育的原则和策略34-36

第四章 . 教育途径:有赖教育共同体的共同努力36-43
第一节 . 家庭教育的至善性36-38

一、. 以人伦为基础的血缘联系36-37

二、. 以爱和情感为纽带的价值基础37-38

第二节 . 市民社会的教育精神及价值合理性38-40

一、. 以人际和制度形式出现的道德联系38-39

二、. 市民社会教育的价值追求39-40

第三节 . 国家是教育精神的最高阶段40-43

一、. 教育之“德”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41-42

二、. 教育之“道”在于培养行政官员的德性和素养42-43

第五章 .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及现实启迪43-51
第一节 . 历史局限性43-46

一、. 唯心主义的教育策略论43-44

二、. 保守主义的教育目的论44-45

三、. 形而上学的片面教育观45-46

第二节 . 现实启迪46-51

一、. 有助于克服现代教育中的两难困境46-47

二、. 有助于用辩证的观点重新审视当今教育47-48

三、. 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学的形式合理性探讨48-50

四、. 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生态型精神的建构50-51

结束语51-52
注释52
参考文献52-54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探讨54-55
致谢词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