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教学改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革新中师生联系“错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92 浏览:12177
论文导读:
摘 要:在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师生关系严重“错位”的现象:师生平等意味着对学生的“放纵”,教师的讲台成为学生演“历史剧”的舞台,历史课成为一种表演……历史要求还它本身的肃穆、深刻和厚重;“把课堂还给学生”,决不意味着唆使学生抢占和取代教师应有的位置。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师生关系;错位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推广,平静了多年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被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当课堂教学改革吼出一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天空似春雷扫过。“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了21世纪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动人的宣言和诠释。
也许是维护“师道尊严”的原因,也许是历史本身的不可重复性使然,也许是历史课堂教学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长久地被教师主导并主宰着。课堂上,有讲有听,授受分明,众口一词,秩序井然。传道者的“尊严”体现无余,历史学科的不可实验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尽力展现。但是,这样的课堂使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淡出了课堂的中心,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积极参与思考、洞察历史真相、探究历史规律的积极性。这的确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失败,更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悲哀和没落。
在今天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对过去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被颠倒的,或者是错位的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一次“拨乱反正”。通过改革,让师生回到自己各自应有的位置上去。为了回应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交往、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教师们绞尽脑汁,创新方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模拟历史法庭审判等竞相登台。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历史课的积极性,但却出现了一些新的严重“错位”现象:师生平等就是课堂上“放纵学生”;讲台成为学生“历史剧”演出的舞台;一节课期间,录音、录像、投影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学生的“满堂论”(所谓的多边互动、合作学习)置换了教师的“满堂灌”……这些均美其名曰:学生主体“经历历史”“学会学习”等。那么,这样的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呢?恐怕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老师最有发言权了:一节课结束,学生不知所云、如堕雾里;一学期结束,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更不要说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了。更可怕的是学生了解到的是未经验证,甚至是十分荒谬的历史知识……
我们绝不是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有什么偏见。相反,我们坚决主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新的课堂理念指导下,通过师生平等的开放式教学,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下的封闭式课堂教学的流弊;通过张扬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历史课堂。但是,我们坚决反对片面追求所谓的“新”,却置教学规律而不顾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的师生关系“错位”的做法。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新的师生关系“错位”现象

历史是一门解释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变化等一系列行为的科学。就中学历史教学来看,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和了解已经过去的、不可能完整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认识和了解前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的历程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对此作出必要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从而触动心灵和情感。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决定了历史不像数理化等自然学科那样,能够精确的“实验、演示”。历史学的价值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感悟,使人养成一种深邃的历史眼光,并依此审视现实社会、现实问题以及自身,为人持续不断的终身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历史智慧。但是,仅仅把此重任完全或者过多地交付给稚气未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作为铺垫的中学生,则未免太勉为其难了。鉴于他们知识、阅历、认识上的局限性,加之历史的时空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还有来势凶猛的娱乐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有形挤压,由学生演绎出的历史,就难以摆脱一些荒诞不经的历史影视剧、历史传说的影响。于是,历史的真实在眼花缭乱的活动、滑稽可笑的表演中离我们远去;鲜活的历史知识以及史学特有的厚重、深刻和哲理在幼稚的表演中荡然无存,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浅薄;历史的不可寻求、无法逆行的肃穆和难以言喻的悲凉在稚论文导读:
嫩的表演中灰飞烟灭,烟消云散。这样的历史课堂忽视了历史的真实,忽视了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反思和醒悟,这实在是对历史的一种愚弄和嘲笑。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我们必须纠正新的师生关系“错位”现象

过去,我们讨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探索、追究历史课堂的内容以及该内容能培养何种德行的学生。现在检查、探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时,势必先问课堂教学的方法,何种方法诱导学生的何种能力,这是大家追求的时髦准则。由崇尚内容到切中方法,我们谓之“时代进步”、“教改成果”。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学科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离开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现在流行的“方法论至上”的观点认为,只要教给学生方法,就可以忽略内容的教学。因为有了方法,学生就可以自学。言外之意,“方法”是获得学生发展的无所不能的尖端武器。据此逻辑,甚至有人主张打破一切历史学科体系,让学生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自构”“知识体系”。在“自构”的过程中,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在排除之列。于是,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以新方法装扮的“新”历史课堂。学生、教师课堂上动得热火朝天,评课的人也为“动起来了”鼓掌叫好。岂不知,表面“热闹、繁荣”的课堂,却是深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萧条。这种片面强调方法,忽视支撑性内容的教学,很难想象是否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认为,方法非常重要,但方法绝不是万能的。因为,无论何种方法都离不开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脱离特定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方法可以修炼得无所不能,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苦苦追求那些无用的知识呢?

三、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师生重新定位

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重新定位,实际上是让师生重新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而绝不是把原有的师生关系了重置。它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致力于学生全面终身协调发展前提下的一次教学“归位”运动。也就是说,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地位也愈显重要。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克服“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但是,教师要起主导作用,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是一个“领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决不意味着唆使学生抢占教师应有的位置,更不是让学生把教师从思想上赶出教室;也不能为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漠视、甚至否定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中不能为了尽显课堂学习气氛的热烈,而不顾乃至摒弃耐得住寂寞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历史教学是给人以智慧的“在沉默中方能听到真理的声音”。不能纯粹为追求“新”于教学规律而不顾,更不能纯粹为追求“新”而本末倒置。新瓶装老酒的“假”新历史课堂要不得,热热闹闹的、乱折腾的“伪”新历史课堂,可能危害性更大。
随着新一轮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在喧嚣和浮躁中学会从容,耐住寂寞,拒绝作秀,厚积薄发,严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防矫枉过正,拒绝“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二元思维,避免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新的错位现象产生。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8.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3]赵亚夫.历史教育之方法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09.
[4]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