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内涵颜色词文化内涵之比较学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627 浏览:121097
论文导读: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本义是白色。历史上,“白者,殷家之正色”。后来就有“白鱼入舟”的成语,附会周武王伐灭殷商的吉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白色通常与贫寒低贱及死亡相关连。《说文解字》云:“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白被视为西方之色,西方在五行中属阴
摘要就词语的客观意义而言,颜色词应该是最为稳定的一种。这不仅因为颜色词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且由于它的意义放之四海皆同。但是,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种颜色词的理解与应用不同,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种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也是不同。这就是时代与民族的烙印。
关键词:红白民俗文化英语
:A
《周礼·考工记·画缋》中说:“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这里的青与赤、白与黑是对比的颜色;赤与白、黑与青是可调和的颜色。可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讲究颜色的调配,懂得不同色彩所唤起的不同美感。然而,颜色词一旦进入社会文化领域,与人们的心理、习惯、风俗等因素发生联系后,它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与应用中的差异性就显现出来了。不仅颜色词的丰富程度不同,重要的是其联想意义发生了极大的差异。一方面,中国的“红”与西方的“白”绝不相同;另一方面,“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美感从视觉上讲,应该又是世界各民族的一种共识。
美国人类学家A·怀特说:“人类的全部文化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可能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垂不朽。”语言作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更是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播者和记录者。它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是随着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主观认识的知识结晶;它不仅是描绘或者记录客观物质的信息,而且还是精神层面的升华。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颜色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精彩了。
一汉语颜色词及其民俗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相沿成习,从而形成的对一些表现在生产活动、交换方式、家庭组织、社会组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文艺活动及服饰用具等方面的惯例。汉语颜色词也与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汉语中,“红”、“白”两个颜色词可以说是两种最重要的民俗文化的象征符号。
许慎《说文解字》:“红,帛赤白色。”刘云泉先生推测:“红”出现在东周。《论语》:“红紫不以为裹服。”朱,曾为周朝的象征色而为正色,地位较高。随着封建时代新的礼仪制度的建立,汉始,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朝廷命官服色为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等五色朝服。唐以后“红”逐渐包括了“朱、赤、丹、绛、赭”等。隋唐时代,以服饰颜色区别不同官阶的制度更是严密,为历代沿袭。“唐高祖服赭黄袍,巾带为常服……于是遂禁臣民服赤黄之色。并定亲王等级三品以上服大科绫罗紫色袍衫,带饰用玉;五品以上服朱色小科绫罗袍,带饰用金;六品以上服黄丝布交棱双钏绫,六品七品用绿,带饰以银;九品用青,饰以石;庶人用铜铁带。……”由此可见,颜色成为明尊卑贵贱的手段之一。这种色彩观念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然凝固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意义。
红色因为在民俗中具有喜庆吉祥、富贵圆满之意而为人们偏爱。这一寓意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喜”字,窗花,礼服、盖头、蜡烛、被褥等等,皆是红色,无不体现喜庆快乐和对未来的向往。中国人但凡开业、庆典,以红绸结彩,表成功圆满,事业发达。中国人一旦升官得势便称为“红得发紫”,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用“红”组成的词组:走红、红人、红运、红利、开门红、满堂红等。在现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时期,“红”还产生了革命和进步的象征意义,如红军、红区、红旗、红星、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等。在红色意义的演变中,唯有因秦汉时囚服的颜色用赭(赤褐、暗红),以后也专指罪人。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五猖会》中描写道:“还有扮犯人的,红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衣枷锁”。“红”,赭色的囚衣。
商承柞《“说文”中之古文考》云:“甲骨文、金文、钵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本义是白色。历史上,“白者,殷家之正色”。后来就有“白鱼入舟”的成语,附会周武王伐灭殷商的吉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白色通常与贫寒低贱及死亡相关连。《说文解字》云:“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白被视为西方之色,西方在五行中属阴,白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凶兆,有哀悼之意。因此白色在古代便被选为丧服之色。《史记·论文导读:
荆轲传》记载了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秦王。临出发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以白衣冠以送之”。送行者当知壮士此去断无生还之望,故皆服白色,以示诀别之意。及至今日的汉语中,“白事”即丧事,“孝服”即晚辈子女的白色衣服,出殡时还要举白纸幡、撒白纸钱。所以汉民族文化习俗中的不吉之色——白色,代表凶丧。
唐代服饰制度规定了平民百姓只能穿白衣、戴白巾。古代称没有功名的人为“白丁”、“白身”,贫苦人家的屋子为“白屋”。如唐代高适的《送贵阳孝廉》:“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可见,“白衣书生”在我国古代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尚未取得社会地位的读书人的标志。宋代以后,除了白色外,还加上了黑色。在革命战争时期,白色受政治影响而象征着反动、落后、衰败,如白区、白军、白匪、白色恐怖、白色政权等,与象征革命的“红”字完全对立。
二中英颜色词的比较
不同的颜色词其文化象征意义各有不同,同一种颜色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带有明显的文化印痕。词语既能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又会显示出人类文化的相同之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们以英语中的颜色词为例,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的颜色词的内涵差异。
1颜色词的一致性。尽管英汉两国文化背景有较大的差异,但从人类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讲,具有相同的视觉神经系统和生理机制,物质结构上仍有共性。因此,“颜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个民族是一样的”。英汉两种语言中对相同颜色词的使用也应是相似的。另外,随着各民族交流的加强,两种语言产生了相互的接触与影响,这必然会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从而促使颜色词在使用上也具有了一致性。如人类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重视,使象征生命的“绿色”(green)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颜色词:green peace(绿色和平);green consumeri(绿色消费);green Olympics(绿色奥运);green revolution(绿色革命);green belt(绿化带);green home(绿色家园);green package(绿色包装)等。颜色词的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本色意义的对应上,还表现在词汇比喻意义的相近性上。如:be red with anger(气得满脸通红);be in the red(赤字);red star(红星);become red-faced(脸红);red card(红牌);yellow press(报刊);black list(黑名单)等。2颜色词的差异性。虽然人类在颜色方面有一些共同的参照,如红色的血,绿色的植物,蓝色的天空,但是人们发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语言在颜色方面是一一对应的。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不同以及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等因素的差异,“不同民族的人在颜色词寓意的理解上,对颜色的反应、欣赏以及被激发的联想意义方面都存在差异”。受日常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英汉颜色词在实际使用上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汉语中一种颜色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如红茶(black tea);红糖(brown sugar)等,或是英语有颜色而汉语无颜色,如:white men(高尚、有教养的人);black sheep(恶棍、害群之马);green with envy(充满嫉妒);a green hand(新手),或是汉语有颜色而英语无颜色,如红利(bonus);红颜(beauty);红娘(go-between);红运(good luck);红榜(honor roll)等。
中西文化内涵的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颜色词联想意义的差异。如红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色,主要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美好追求,不但象征着吉祥喜庆,还象征着美丽漂亮。如盛装女子为“红妆”或“红装”,艳装女子为“红袖”,美丽女子为“红颜”。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red)通常是一个贬义词。这一方面与《圣经》启示录里提到过红色恶魔有关,而“红”象征着邪恶。另一方面,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红色斗篷成为古罗马士兵的标记,红衣又是中世纪骑士的标志,甚至显赫的大主教也都身着红色衣服。究其原委,红色是“火”与“血”的联想,象征着残暴、、灾祸等。以至于西方古老的斗论文导读:
牛习俗中,人们总是用红布来激怒牛,以使牛爆发攻击力。因此,西方“红”(red)的联想意义与中国的发生了极大的差异。如:a 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复仇);a red venture story(一个令人紧张的冒险故事);be in red(负债);see red(大怒);red ruin(火灾)等。如果说中国文化主要认为白色是萧瑟之色,那么在英语中,对白色的理解与使用却历来与汉民族大相径庭,自罗马时代起,白色象征欢庆;新娘的白手绢会带来一世好运。白色亦是富贵、纯洁的象征,所以,白色的婚纱是早期西方贵族的特权而一直延续至今,并普及到平民。
3颜色词的文化交融。人的思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使英汉颜色词在文化上除体现出一致性与差异性外,还体现了它的文化交融性,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不同语境、不同时代的交际要求,词语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意义,颜色词在象征意义上也是如此。在汉语中,红色除褒义外,也用来表示一些具有贬义的词意,如红眼病、红脸等。同样,英语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Red一词不再只表示传统意义上的贬义,而开始具有了褒义的联想,他们用red hot来表示充满,用red rose指心中的爱人。中国文化中高高在上的“黄”色的发展、变异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它象征崇高的皇权与国家社稷,之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黄”还开始表示一些有关“”的观念,如倒黄、造黄、书刊、黄源、贩黄、黄段子等。至于现代的中国新娘穿上了白色的婚纱,这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了。
综上所述,从古到今,颜色词的族群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赋予了颜色词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代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也不断为颜色词添加新的含义。不同语言的颜色词在使用上存在的一致与差异并不单纯是某个颜色词在起作用,而是民族文化中有关某种颜色的联系在起作用。因此可以说,只要有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在颜色的使用上便不能趋于一致。对中英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可以帮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从而促使汉语颜色词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更好地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清)孙治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3] (汉)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 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 怀特:《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8] 戴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轻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9] 张凤萍:《颜色与文化》,《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22期。
[10] 何婷:《从颜色词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万象》,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李浙红,女,1963—,浙江杭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工作单位:苏州大学。
张宏芳,女,1967—,江苏南通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工作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