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浅谈学生化学运用意识培养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47 浏览:18191
论文导读:
摘要:能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感受化学的真实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应用意识
关键词:生活情境;问题解决;亲身实践;化学现象生活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尤其是能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感受化学的真实性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化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化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化学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化学,而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碰到化学,同样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小接触的自然学习中就有用化学知识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如燃烧和灭火、酸雨、温室效应等。因此到了初三化学学习时,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化学问题,使他们感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培养起化学应用意识。
例如,讲到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硫溶于雨水引起酸雨污染环境时,教师先用树叶、大理石、镁条分别放在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演示酸雨的危害。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得出了酸雨危害植物的生长、腐蚀大理石的实验结论。教师立即提问学生:酸雨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哪些影响呢?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所得结论展开激烈讨论,最后联想到实际生活中森林、大理石雕像、水泥路面、钢架大桥等都会受到酸雨的破坏。接下来老师又会追问:既然酸雨给我们的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危害,我们可不可以根据酸雨形成的原因防止它的产生呢?这时有学生举手回答了。第一个学生说:“形成酸雨最关键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产生或者把排出的二氧化硫吸收掉。”这时教摘自:写论文www.7ctime.com
师作了一些提示:煤中含有的硫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以和一些碱性溶液反应吸收掉(如澄清的石灰水)。于是教师把学生分成了四大组进行该问题的探究,并做好记录。现场讨论气氛活跃,兴趣浓厚。这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巡视并倾听有关组内的讨论结果。最后,要求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他们的讨论结果。虽然有的答案还不全面,但总的来说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防止酸雨产生的几个方法:(1)使用脱硫煤;(2)减少煤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3)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硫先用碱溶液吸收再排放。探究的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酸雨的危害及在实际生活中防止酸雨产生的措施,又让学生掌握了生活中防止酸雨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经过“学习—思考—应用—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会应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出化学问题,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化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又如,在讲“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许多情况下水可以用来灭火,如仓库里的木柴、纱布着火了,我们可以用水来灭火,但如果是加油站、加气站着火了,还能用水来灭火吗?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我拿出了一个泡沫灭火器,马上就有学生想到除了水还可以用二氧化碳来灭火。于是笔者演示了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的实验。接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思考任务: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来灭火呢?接下来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扑灭大兴安岭火灾的视频,看完这段视频学生立即举起手来回答灭火还可以用泥土、干冰等物质。到这儿我本就应该归纳出这些物质可以灭火的原理了,但我仍不满足,又提出问题:假如家里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样灭火和采取怎样的逃生方法呢?引起学生再一次的思考。有的想到用湿棉被来灭火,有的想到用匍匐前进的方法逃生,有的想到用湿毛巾堵住口鼻来逃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比如在讲解论文导读:建筑材料的原理,并让学生根据视频,说出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到很亲切,原来化学就来源于生活,还能应用于生活,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去实践、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并真正体会到化学的应用价值。(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中学)上一页1
“常见的盐”时遇到了这样一道习题,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底,一会儿又慢慢上浮、在接近液面时又下沉。遇到这一题时学生均觉得好神奇,但又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于是我提供了刚才题目中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请两位学生上讲台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并要求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题目中的实验现象相同。实验进行到这儿,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原因,于是我立即给学生分析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一种盐,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附在蛋壳的表面使鸡蛋所受的浮力增大;鸡蛋上升,到液面时由于气泡消失,鸡蛋浮力变小又下沉;反应一会儿又产生了气体,这样反复地上升、下沉。这样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生活小实验正因为它源自生活,而又与化学息息相关,操作简单、便于设计,学生对现象很熟悉但对于原理较生疏,容易激起探究的,易于发现问题,而一旦发现问题,教师再因势利导的提问,就可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体验乐趣。

四、化学现象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化学教师需要把化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课堂演变为解题训练,否则易使化学教学的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就变成了枯燥无味、干巴巴的化学符号、化学概念。因此,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关键是让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走入课堂。为此,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化学问题。教师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素材。比如,我特意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内容时用视频展示了二氧化碳用来灭火的场景,熟石灰常用来做建筑材料的原理,并让学生根据视频,说出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到很亲切,原来化学就来源于生活,还能应用于生活,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去实践、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并真正体会到化学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