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与“问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89 浏览:22956
论文导读:
课堂学习,是一段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求知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便是对话的实践。“问答”,《现代汉语辞典》解说道:“发问和回答”。 当初学者面对全新的学习内容和种种疑难时,授教者的引导、指导甚至领导都必不可少。一句话,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对话”与“问答”的实践!
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曾经设计了一张著名的“怎样解题”表。他认为:第一,你必须弄清问题;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第三,实行你的计划;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笔者以为,这张数学“怎样解题”表,实际上也是一张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怎样对话与问答”表。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的确是继承、理解、运用和探究祖国语言文字、汲取其文化营养的过程。这个过程起源于“问题”,在寻找本质、关系和应用意义的历经中确立语文实践的坐标系,在一个个的语感获取中一次次确认语文教育教学的效益。换个角度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就是与生活的对话,与学理对话,与学生老师或者自身对话,并在对话中反复体验“对话与问答”的奥妙。
例如阅读鉴赏《荷塘月色》,首先要在诵读中整体上感知文本,至少要作这样三个方面的自我“问答”:一是文本传递了些什么信息?二是这些信息哪些写得最详细?三是文本究竟说出了什么心思情绪?前两个问题只要认真读文本就可以发现结论,而后一个问题不是一眼就可以看透,需要借助其它信息给予补充,尔后获得相应结果。如若对《荷塘月色》思想情绪作出深入开掘,那么必须借助对话的深度作巧妙开拓。比如,语义推理方法、社会联系方法、文体剖析方法,等等。以“语义”推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篇天地好像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我什么也没有”、“到底让我惦着江南了”等等,似乎是一条“愁――喜--愁――喜”的意义脉络。以“社会”联系,1927年7月,是中国动荡的岁月,一个受过“五四”文化洗礼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思考社会、家庭,不可能不点染一些情绪,似乎心中有些难以言说的东西,才会造成他似忧似喜,难言喜忧心情。以“文体”剖析之,作为散文的神韵,实在的是追求着“荷花之美”和“月色之美”,但是,这种美在心灵之处是思想的必然和追求,绝不是毫无交融的写作,为写作而写作;作为一篇游记,所记之物也绝不是信手写来,从景物之美之巧可以发现是艺术的匠心。从教学课程论角度,教师引导可以选择相当的情感因子和思想因子与学生交流探讨:荷与月的美里蕴涵着一个作家的现实情绪和文化情绪,暂时的和永久的相伴。刚才的立体开掘,就是一种文本意义上的“对话与问答”解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是各种各样的对话,听、说、读(看)、写、评概莫能外。语感,建立在对原对话的模拟之中。所谓“原对话”,是指以各种符号保存下来的可以品评的文本。大师一段文,凡人一句话。所谓“模拟”,是指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仿效获得一种自由境界。所以,模拟原对话以获得语感,是需要心心相印的交流,当然,有时是瞬间的。“林妹妹才不会说出这样的混帐话。”这是宝黛二人的心灵对白。诵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觉出的愁是江水,江水奔涌不停、缠绵不断,自己愁在这般的境地中。为何这般?一是愁与水似,比中相融;一是词人之愁借水态为媒传送给欣赏者,感动顿生。而传送即是一种对话,“言意转换”,也同样建立在对话之中。因此,语文的学习是一种永远的对话。在这连绵不断的对话之中,听说读写反复结合,智能情理始终统一,从而语文的言语能力和言语主体得到充分发源于:免费论文www.7ctime.com
展,身心获得极大的收获和快乐。这就是“痛苦之花的甜实”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答同样应该以“理解”来推进。尤其课堂提问,更需要以“理解”作基础来提升问题质量。下面的几种提问方式就因缺少理解,导致“问病”,从而课堂效率低微。如轰炸式提问、口头禅式提问、作秀式提问、半截话提问等。对于还未通读文本的学生,本应该让他们自由轻松地朗读课文,充分解放孩子的大脑,可一连串的问题轰炸,学生头昏脑胀,不知从哪一个问题入手,严重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有的提问过于随意,仅以“是、对、行”就可以将那些简单问题作出回答,甚至其中不乏人云亦云的“南郭先生”,他们响亮的回答只能给人留下作秀的印象;有的教师采用让学生提问引出学习课文,方法本来不错,可是让学生提问不是为了尊重学生,不是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好象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作秀而已。学生提出十几个问题,五花八门,教师既没有进行梳理归纳,也没有点明重点难点。能不能通过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该从哪个问题找到学习课文的突破口?学生心中困惑不已。因此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这些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有的老师喜欢说前半句话,让学生接答后半句,使学生养成了“挤牙膏式”的回答问题习惯,对学生将来的自主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做法究竟是因何而至如此的呢?简而言之,缺少理解,缺少对课程、教材、学生乃至教师自身的深入解读。总之,语文教学需要“对话”也需要“问答”,但是,都必须以“理解”作为基础,从而步步深入,获取教与学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