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初探基于生活自主学习方式探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64 浏览:84136
论文导读:
摘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生活数学的学习模式,引领学生能够走进生活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知识。从“教”逐渐转变成“学”,由“被动”变“主动”,从“学会”走向“会学”,使“教”和“学”都不再那么累。在兴趣的带动下、宽松的氛围中快乐、轻松地学习,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关键词:基于生活 自主学习 提升品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基于生活 自主学习”区别于一般的“自主学习”或“自学”,它旨在引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为学生构建开放的生活数学的学习模式,引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有生活背景的数学知识。这样的“生活数学的自主学习”相对于一般的自主学习而言,范围变小,但操作性更强,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整体参与,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使数学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体会生活数学的重要性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选取一些自然、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教师要尽量使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发掘数学中的生活资源,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数学蕴含在生活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触觉来开发、挖掘、整合、设计,使数学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习数学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找出“数学”和“生活”的对接点,使“数学”和“生活”有效结合。例如,在教学《按比例放大和缩小》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利用图片呈现几种情况:长放大、宽放大、长和宽放大的倍数不同、按比例放大,让学生猜想哪一种才是“数学意义”的放大和缩小,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判断、推理学生很容易做出选择,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数学中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作出归纳和概括。这样对教材和生活的合理开发、重组,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3.提供生活化的实际应用

经由现实情境的必要“数学化”后,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方法还需回归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接受检验,感悟提升。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实际应用情境:“老师刚刚买了一套房子,因为是一楼,保险起见准备把各个窗户和阳台用不锈钢保险窗封闭起来。现提供的信息如下:①房子两个房间分别有一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飘窗,长1.6米、宽0.5米、高1.8米;②把长2.5米、宽2.1米的小阳台和长3米、宽2.5米的大阳台进行封闭;③卫生间的窗户要做一个向外延伸的底面边长为0.5米,高为1.7米的不锈钢保险窗。已知做这种不锈钢封闭窗的单价是100元/平方米,其余的一些材料费(彩钢瓦等)总计300元,老板向老师开价4000元。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吗?(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家里做不锈钢保险窗是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问题,很多家庭都会遇到,创设这样生活化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提取生活中的原型,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帮老师算一算并给出合理建议”,学生兴趣高昂,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生活数学的重要性。

二、基于生活、先学后教,养成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常言道:“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如饥似渴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认为:与其老师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不如真正地解放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走进生活数学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如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之前,让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附近银行去参观、调查、了解,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记录利率,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储蓄可以有哪些方式?”、“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为什么自己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利息和实际得到的利息会不同呢?”……孩子都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咨询、去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实践与书本相结合,自主学习,主动探索。

2.基于学习,合作交流、相互补充,建立兴趣

基于这样前置性的自主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是胸有成竹,到上课的时候,先进行“自主学习成果汇报”,学生都争先恐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汇报、展示。接着在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补充”的环节,因为是自主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个性色彩,所以他们看待、认识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发现的问题和了解到的知识自然就会有独到或不同的地方。等自学成果汇报结束后,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不同观点或需要补充的地方,学生间思维碰撞,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共同探索、共同提高。
因为毕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先学”肯定也有不能达成共识的或遗漏掉的知识,针对这样一块“盲区”,就可以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三环节“明师点拨”,也就是“后教”环节。教师要准确把握“后教”,“后教” 它不等同于平时的教学,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教,而是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教、相互补充、相互交流,教师需要的情况下作适当的评定、补充、更正和总结。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和补充,同时也论文导读:
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的知识升华,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尤为重要。
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积月累,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养成了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也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观察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学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数学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事物,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从数学中发现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久而久之,数学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一门科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能够自主、主动地学习身边的数学,主动走进生活去发现、去学习,回到课堂中提炼、提升,最后再实践应用于生活,接受现实生活的检验,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倡导从“教师的教”逐渐转变成“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得“主动”,学习的结果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这样才能减轻课堂教学的负担,“教”和“学”才更具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洪玉玲. “先学后教”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考试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