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辨析“迷信”一词渊源辨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22 浏览:155358
论文导读:
清末以来,“迷信”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一直到今天,讨论“迷信”问题的文章也并不鲜见,其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等等。可是对于“迷信”一词的渊源流变,人们则注意甚少,凡是涉及这一问题的,大多是采取笼而统之的说法,一般而言有这么三种说法,其一、“迷信”一词为我国古典汉语所固有。其

二、该词源自佛教。其三、来自于日本对西方概念的转译。

第一种观点认为,“‘迷信’这个词,原来常被宋明理学家用来批评庶民执迷不悟的信仰行为形式,与‘淫祠’、‘ 淫戏’等概念在意义上相一致,指与理学提倡的正统观念和行为方式相对立、有碍正统秩序推行的社会和思想活动。”但是当笔者按图索骥去找寻宋明理学家们使用“迷信”一词的具体实例的时候,却发现一无所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沈洁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在《“ 反迷信” 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里讲“迷信”一词唯一的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古典文献里是在唐朝的一篇墓志铭当中:“既下车, 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 加钳於颈, 以苦行惑民, 人心大迷信,脱衣辍食,竭产施与。”沈洁博士的观点大概是正确的,因为笔者曾用尽办法去搜寻查找,亦未见其他古典文献中有类似情况出现。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注意到在这篇墓志铭当中所使用的“迷信”一词的词性与含义与今天所使用的“迷信”决然不同,此二者显然没有有继承关系。因此认为“迷信”一词自古有之的观点不妥。
至于第二种观点所认为的“迷信”一词来源于佛教,在书籍、网络中有不少人持有这种看法。例如朱越利在《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中说“迷信一词是来自于佛教经典的,是佛教称那种不能正确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义理的人,对充满贪心、怨恨心和痴迷心的人为迷信。”又如蒋劲松、杨新宇在《佛教与科学面面观》里说“由于佛教强调觉悟自心,反对迷信,主张因果自作自受,反对个人崇拜,就连‘迷信’一词本身就是佛教首先提出的,所以从古以来就是反对各种邪教迷信的重要力量。”另有其他许多例子,兹不赘述,遗憾的是他们在陈述这个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提供出任何证据来支撑观点,笔者也想找到具体的文献证明,然而终究一无所获。(佛经里面有一个与迷信相对的词——“正信”。)这种观点的流行很可能是因为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并没有谁曾对此观点提出过一条证据。
相比较而言,第一条观点还是最为合理且最广为接受的,我们知道清末民初有数量极其丰富的新语词从日本传来,该观点就是基于这一历史史实出发,认为“迷信”一词像“科学”“社会”“共产主义”等一样是由日本转译过来的。
就笔者所见,最早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来自江绍原的《中国礼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俗迷信》,书中说道“‘迷信’这个概名,我国是从何时才有的呢? 不管它是否为西文superstition之译语,(是否)近若干年来始从日本输入我国的,我们之用它来称呼本国(和外国)的种种迷信言、行,念,则似乎直接或间接颇受了西洋的影响。” 该书是王文宝根据江绍原先生1930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礼俗迷信之研究”的讲义整理而成。他在文中的措辞比较含蓄,并没有直接说“迷信”一词就是来自于日本的转译,可见这个问题在1930年代就已经含混不清了。
在这之后的岁月里还有一些文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前文中曾提到的《“ 反迷信” 话语及其现代起源》,该文对“迷信”一词是由日本转译的观点提出了不少论据。又如北大博士宋红娟的《“迷信”概念在中国现代早期的发生学研究》,该文在中国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接触的背景下,对“迷信”概念进行了发生学意义上的追溯。另外金观涛、刘青峰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观念史研究》一书中亦有对“迷信”一词的追溯,他们在做这项工作时利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因此,对史料的把握十分丰富。
他们发现“迷信”一词“最早出现于1897年:‘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土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古城贞吉译:‘论欧洲现请’,《时务报》,第十九册[1987年3月3日],页23。)” 分析一下该文,可知其中提到的“迷信”是作为动词使用的,其含义也与后来使用的具有批判意味的否定性名词的“迷信”大不相同,至于这里的“迷信”一词与后来的“迷信”是否有直接的继承关系,笔者存疑。总而言之,“迷信”一词在1900年之前即使已经出现,也并没有获得广泛的使用。
1900至1915年间,“迷信”一词的使用逐渐增多,其含义亦由信仰鬼神而至信仰宗教,继而扩展至信仰儒家,虽然这一时期,“迷信”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否定性名词得到比较广泛的使用,然而笔者注意到这一时期人们在使用它时,大多是用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优劣、对抗、融合等问题的,也就是说“迷信”在这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公认的反面靶的而备受挞伐,人们只是借用这个名词来讨论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后,其含义再一次扩展,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也就是这个时候“科学”与“”两面大旗被高高举起,而作为对立面的“迷信”与“专制”亦在同一时间成为讨伐的对象。对比一下在《百个现代政治术语词意汇编》中出现过的“科学”和“迷信”两个条目,我们发现此二者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1895至1900年间都是使用较少,都在1903年间有一个使用高峰,都在1907年被无政府主义者加以发挥利用,乃至到新文化运动时这二者更是成了一刻不离的怨家了。足见“正是随着‘科学’一词的大量使用,‘迷信’作为其对立面而同时被提及。”当然这二者虽然都是同时对举着出现,它们的命运却是截然相反,“科学”一词在近代中国声名日隆,而与之相对的凡是被划入迷信范畴里的事物日益感受到的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注释:
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M].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观念史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年。沈洁在《“ 反迷信” 话语及其现代起源》一文中论文导读:谈到的收录在《皇朝经世文新编》和《皇朝经世文三编》中的所谓的佚名日本人用中文写的时政文章其实就是这篇来源于《时务报》的译文。(作者简介:何昭旭,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10级硕士研究生。)上一页12
谈到的收录在《皇朝经世文新编》和《皇朝经世文三编》中的所谓的佚名日本人用中文写的时政文章其实就是这篇来源于《时务报》的译文。
(作者简介:何昭旭,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