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探析地方高师院校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探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56 浏览:109789
论文导读:
【摘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下,就业难已成为各级政府、市场、高校等面临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整个经济状况、市场用工需求、用工制度、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外,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此种现象在地方师范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导致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导大学生理清就业的思路;引导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培养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缓解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择业;心理矛盾;引导思路
前言
就业和择业是人生的大事,它既受制于经济形势、用工制度,也受制于大学生自身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意向,同时也受家庭、社会、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用讳言,当前大学就业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它不仅引起了毕业生、家长、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急切关注,而且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就业难的形势对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的心理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起了他们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本文仅针对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的心理矛盾进行探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矛盾产生的背景

1.经济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规模连年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20万人。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比去年增加约30万人”。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又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仍然紧张。

2.人事任用制度的全新改变

高校体制改革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确立了大学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统分”转变为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就业制度的转变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史,各方面已经积累不少经验,尤其是近些年,人事任用权转向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凡进必考的人事任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师范生走向公立教师的,进而影响到地方高师院校的就业。但必须指出,由于受传统师范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和学校,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择业观念、心理准备、就业技巧等方面还未转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多渠道就业的轨道上来,怀揣着“学而优则仕”“只争铁饭碗”的梦想打拼在各类微乎其微的公招考试中。

二、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的盾诱因

1.客观因素引发

(1) 市场原因我国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全国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都在缩减,众多下岗分流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的公开考试,通过限制外地生源报名、提高学历层次、限制非专业毕业生或无相关资格证书等条件限制,导致大学生择业选择余地更小。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抽出精力了解社会和学校在各种渠道公布的就业信息,同时大学生还要疲于应付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报名考试,付出较大的精力和金钱,而此种情况对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冲击更大,由此导致部分求职大学生产生紧张、烦躁、不安、认为社会不公平竞争等心理问题。
(2)高校原因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应对市场体制改革投入相对不足,大量的师资力量更多的进行理论教学,而在于实验实践基地的拓展方面投入相对较少,进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专业技能操作和转型的机会,最终培养的大学生“能文不武”;其次地方高师院校对大学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时较少,讲课时间集中,授课班级规模过大,授课师资不足,只能帮助学生掌握择业的基本程序与途径,了解国家有关部门毕业生就业政策法规等,偏重于思想和政策等理论知识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致使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徘徊观望、盲目从众,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做出正确的抉择。
(3)家庭原因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包括家长的期望、家长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例如:受家庭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求职时对父母等方面的因素顾虑,首先关闭了去往沿海等经济高地和人力资源需求高地的想法,甚至有来自农村的家长给学生求职提出的工作地点要求不能离家太远;从农村走出去就不能再回农村去,要力争进入各类县城的国立企事业单位。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主观因素导致

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择业心理矛盾同时具有自身因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书本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新形势下的教育现状和新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频度缩减,导致书本知识跟不上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例如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的更新有个规律,9个月就为一个发展变化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一段时间后多数就过时了。另外,大学生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就业能力低,导致安心择业的心态难以调整好。
(2)未能实现四个转变
大学生就业必须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快餐文化----真才实学的转变;从急功近利----艰苦奋斗的转变;从自我中心----面对现实的转变;从应试技能----独立生存的转变。然而,许多大学生长期在家长、学校的庇护下,对从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认识不到位,转变不得力。招聘者认为,许多大学生在几方面错了位,还没有实现从个体到社会化的转变:在文化、哲学、人本和成才等根本问题论文导读:
上认知与社会差距甚远。(3)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所以“白领”成为他们向往的职业,各类公务员、国立企事业单位公招考试,成为了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而往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社会实践锻炼、对社会的认识不足、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而在就业选择上形成了自负攀高或自卑失望的心理,甚至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当成一种“上苍的不公”和“命运的戏弄”,悲观叹息,在迷茫、困惑和失落的阴影中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就业的思路

1.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1)准角色转变大学生从过去塔里的天之娇子,毕业后不愁工作到现在毕业出来要作为普通劳动者一样的求职,就必须要做好角色转变,树立起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通过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2)认识自我??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学生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客观的认识自己,择业时想想“我能干什么”,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卑自弃,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面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值,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自我反省自己、社会比较自己、心理测试自己。

2.培养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敢于竞争:大学生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迎接新的挑战,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以及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等。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2)正确对待挫折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因此而自卑,更不要因为求职的失利归结为社会的“黑暗”“潜规则”。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大学生产生择摘自:学士论文www.7ctime.com
业心理矛盾、思想上产生误区,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就业政策不了解,对择业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各方面应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积极的引导,学校加强对修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测评,让学生认识自己,并及早开始准备职业理想;加强毕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使大学生全面了解择业形势,并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就业知识培训;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择业。家长和亲友要关心大学生择业,平时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择业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有用的就业建议,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择业阶段。

4.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大学生实践技能诸如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对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缓和紧张,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师院校尤其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学教材教法同时,也要更多的对其综合技能进行提升和培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培训基地实习、聘请专家和校友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减少不合适、不正确的就业选择,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个人的成功并不断发展完善,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尤其要意识到就业的严峻性,丢掉“学而优则仕”“铁饭碗”的观念,积极主动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多渠道多行业就业。
参考文献:
王刘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9:19.
彭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 湖南社会科学2007,2:162.
[3]〔英〕朱莉娅·贝里曼等 .陈萍王茜译 .发展心理学与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第一版 236,)
[4]贾宏涛,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考核评估及职业发展指导手册[M],人民中国出版社.
[5]丁 歆 王华敏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3.
[6]廖苏华,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