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中学生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习惯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72 浏览:19266
论文导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语言精辟、逻辑严谨的学科。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逻辑严谨;语言精辟;习惯
: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86-01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辟、逻辑严谨的学科。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在讲课时,首先必须努力做到语言准确,切勿为了形象、通俗、生动而随意歪曲数学语言。例如把“非负数”说成“正数”;“绝对值是大小零的数”;“无理数是无限小数或开方开不尽的数”;“形如ax=b的方程叫做最简方程”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要使数学语言准确,教师要对概念中的字、词仔细推敲,讲述做到咬文嚼字,一字不漏不错。
例如相反数定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这里对“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的含义,教师必须讲清楚,使学生透彻理解。如果忽略“只有”两个字,就会造成相反数概念错误。又如有效数字概念:“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例: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03086有哪几个有效数字?根据有效数字的定义可知,3左边的两个0不是有效数字,3与8之间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7ctime.com
的0是有效数字,所以有四个有效数字3、0、8、6。如果教师不注意讲清“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学生作业中很有可能出现有六个有效数字0、0、3、0、8、6或有三个有效数字3、8、6的错误。教师还要规范数学符号和数学式子的读法,如“-22”应说成“负2平方”或“2平方的相反数”,若说成“负2的平方”则变成了(-2)2。|x|应读作“x的绝对值”,而不能说成“绝对值x”。可读作“根号2”,但不能读作“根号2 的开方”。(a-b)2的意义应说成a、b两数差的平方,而不能说成a、b两数的平方差。同样应说成“的平方”,而不能说成“平方”。还有对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表达既要清楚又要规范。此外教师语言要简洁、生动。要充分利用数学的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数学语言习惯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教学语言的训练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它隐含在教材的字里行间,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要反复练习、强调,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一、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而准确表述数学概念,既是正确理解数学的体现,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数学概念,反之如果没有养成准确表述数学概念的习惯,即使当初理解了的数学概念,时间久了也会模糊,影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防止并纠正概念表述中的一些常见错误:诸如混淆不同概念、减少内涵、偷换条件、以偏概全等。必须强调公式、法则的特点与成立的附加条件,提醒学生应用时注意。此外要经常把这些知识点变成试题进行测试。

二、正确使用数学符号的习惯

数学是一个符号的世界,数学符号就是数学的语言。正确使用数学符号,不仅可正确表示数学概念,也可正确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初中起始教学中就应注重数学的符号应用,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必有据的习惯

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靠语言反映出来,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同时又反作用于思维。如果教学中处处注意培养学生语言(包括书面语言)严密的习惯,势必能促进思维的缜密性,有助于概念的透彻理解和解题的严格规范。
培养学生语言准确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不懈。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仔细看书的习惯,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精确叙述。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应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叙述课本中的结论和解题过程,无疑教师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一个口头语言不够准确,板书条理欠缺,推理不甚严密,思维缺乏层次的教师,要培养出学生严密的口头表达和推理书写习惯,是不可思议的。
教师既要严于律己,更要严于待生。课堂上要仔细听清学生答问并从中发现不严密之处,及时说服并予以纠正,做到有错必纠,有洞必堵,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光被动地找毛病、纠错误,当一个“补锅匠”、“修理工”是不够的,还要有所预见,防患于未然。备课时、讲课中要尽量预见学生思维的“易混点”,有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辨析,避免应用时出错;或者故意设置思维障碍,引导学生“上当受骗”,吃堑长智,从反面告诫学生、提醒学生,往往比教师单纯的正确强调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一些数学术语和关键词的用法的异同区分。学生解题时言之无理、出现漏洞的原因常常是因用“词”不当而造成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例多进行诸如“或”和“且”之类联词的用法比较,让学生通过类比分析,真正明白它们用法的异同,从而培养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