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刍议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511 浏览:82519
论文导读:功与不足之处,以期在今后教学中保留成功或者纠正不足.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反思,获益不少,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生活化数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激趣点实践证明,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往往能振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其实,初中数学课本里好多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都有可能改变原来的预设,因此,再完美的教案,也不可能有与之完全相同的生成.正因为如此,教学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才显得十分重要.反思就是通过教后对预设与生成进行一次盘点,从中发现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期在今后教学中保留成功或者纠正不足.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反思,获益不少,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生活化数学,一个不可忽视的激趣点

实践证明,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往往能振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力.其实,初中数学课本里好多章节的编排都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学习《圆》(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圆的图形入手,像自行车轮子、呼啦圈、十五的月亮、一圆的银币等;本来学生对圆就有较深的印象,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更会兴致盎然,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画圆的过程说出圆的形成,并由此引入新知,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教师更是需要从生活中举例,让学生感到学习这样的知识能派上用场,学习起来积极性才高.比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同上,见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知识点看上去不太好理解,学生也可能会望而生畏,但是,如果能以生活化问题引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教学时,我先出了这样一道题: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源于:硕士论文www.7ctime.com
,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在小学里可以用算术的方法,但是,如果让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你会吗?
这道题其实暗示了这样两点:1.鸡兔同笼问题,不仅用算术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可解,而且会更简单便捷.2.粗看上去,二元一次方程组比较抽象,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又一种方法.教师只要点明了这两点,学生学习劲头就上来了.我在反思笔记中曾这样记述:“变抽象为具体,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种方法符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点名谁发言,切切不可忽略弱势群体

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完全一样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强调指出:“每个学生数学思维发展速度极其成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也是难以预料的.”对“另一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较慢,学习上遇到困难较多,教师应热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步,让他们的学习步子放缓一些,要求适当降低些.”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由于成绩上的落后,导致了思想上的自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给他们不平等的待遇,势必给这一弱势群体更大的压力,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前途.这样的例子在学校里应该并非是个例.我在教学中点名学生发言时从来不忽略弱势群体,从来不给弱势群体任何批评,即使他们确实有错误.因为我知道,“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有次讲《三视图》(同上,《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我要求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半球和圆锥的三视图.有个后进生举手后又立刻缩回,我就请他来做这道题.虽然到最后他也只画对了一半,但我还是表扬了他的进步和勇敢.在教学笔记中,我这样写:“当时举手的有优等生、中等生,我偏偏选他答题,就因为他是后进生.后进生需要鼓励,请他答题本身就是鼓励,做对了一半还是鼓励,鼓励他自信自立自强.对待每一位要求发言的后进生都应该这样.”

三、交流式探讨,教师不可做旁观局外者

数学学习不是只听教师讲解,而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交流式探讨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经常的活动方式之一,但是我看到,个别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往往置身事外,似乎学生讨论与教师无关.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动,教师参加讨论至少有两点好处:1.融洽了师生关系.契诃夫就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教师主动到学生中去,学生讨论得会更认真更热烈.2.随时了解讨论的进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做旁观者,学生讨论到什么程度,存在什么问题,教师都一无所知,接下去的讲解还是按照教案进行,这种照本宣科的教条主义,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所以,凡是学生讨论,我都全程参与,然后根据讨论情况对教案进行微调.比如,学习《数据的波动·极差》(同上,见《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讨论时,我发现有学生对前面的知识《中位数和众数》还有模糊之处,我便立刻调整了教案,将这个知识点又重新温习了一下才进行新课.反思时,我这样写:“今天补充讲解了前面的知识点,我做对了.如果没有参加今天的讨论,我的教学就会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