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失败失败?成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865 浏览:56706
论文导读:
34岁的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探亲,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没有走到华山洞深处就折回,很显然成为王安石最大的遗憾。但是带着这份遗憾,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散文《游褒禅山记》。我们不禁想问,此次游山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1.从游山本身看,是“失败”的

去游山,谁不想领略山中无限的风光,谁不想极尽自己游山的乐趣?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之后才有满心的快乐,旅游的目的在于快乐,不在自寻烦恼。王安石在游山结束后,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当时就后悔了。曾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既然王安石没有到达华山洞的最险处,当然无法领略那无限的风光了,可见此次游览是失败的。
如果一味地将目光锁定在游山所获得的乐趣上,我们必然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游玩。王安石在第三节用“于是予有叹焉”笔锋一转,来发表自己的议论,他说,虽然没有看到华山洞深处绝美的风景,但游山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这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所以从更深一层次的角度讲,此次游山不一定完全失败,因为有心灵的收获,这可以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转机。

2.从游山心得看,是“成功”的

有收获、有心得不一定就可以认定为成功,我们应该看一看王安石的“心得”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样,如果它们的价值大于华山洞中美丽的景观,当然可以认定为此次游山是成功的。
王安石有哪些心得?他在《游褒禅山记》的第三节和第四节中层次分明地道出了自己的游山心得,依次是: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从一次小小的游山中就获得四个方面的心得,可以说是很多了,同时又有主次之分,最重要的是后面两个,即尽志无悔和深思慎取。有这心得很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这心得的内蕴,这应该是游山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以山喻人,以小见大。王安石指出,成功有三个条件——“志”“力”“物”,其中“志”,可能是志气、意志、毅力、志向,而“力”是能力,“物”是物质条件。尽志无悔,即尽自己最大的主观努力去做事,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一件事情的成功,“志”这一主观的内因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物”“力”是外因,外物的相助有时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它们只起辅助性作用。这是作者通过游山,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用游山比喻人生,以小见大,得出了这样一个“内因与外因”哲学命题,很难得。
其次,问题“一般化”,认识“抽象化”。深思慎取,这是作者由“仆碑”而想到的。因为碑上的文字比较模糊,所以关于山名的读音在流传的时候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就出现了错误,作者由此就想到类似的谬误很多,从而进一步想到学者治学要“深思慎取”。这是从治学的角度考虑,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得出这样的心得也很难得。
再次,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正是因为认识到“尽志无悔”,所以做学问要“深思慎取”;游山“深思慎取”了,才得到了“尽志无悔”的心得,二者相辅相成。获得如此紧密相连又富有哲学、治学意味的心得,难道说王安石的这次游山不是成功的吗?这种启发自己又启发后人的认识,绝对可以媲美华山洞那无缘相见的美景,一个是自然的物质的,一个是主观的精神的,物质固然重要,谁又能否定精神比物质来得更深刻一些呢?

3.从游记写成看,是“成功”的

文人写文章,天经地义,但重要的是,这篇游记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纸上山水”,而是将重点放在对游山心得的阐述上,借事说理。游记中所有的叙事部分都是为后文议论服务的,心得是核心,而且一一对应,形散神聚,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如: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②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所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游山。心得深刻,发人深省,借此还创作出了形散神聚的成功的游记。李光地曾说此文:“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的确,王安石的人生也像他的这次游山一样,貌似失败,其实成功。这次游山的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虽然最终失败,但是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从变法本身看,以失败告终,就像这次游山,但它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从深层次来说是成功的。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贯彻“尽志”和“深思”的思想,所以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说“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
我们从这篇成功的游记中读到了一次成功的“游山”,读到了一位成功的“游人”——王安石。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