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反思教师流动 回顾与反思学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74 浏览:10230
论文导读:萌芽期、发展期和深化期三个主要阶段,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流动内涵、教师流动现状、教师流动影响因素、教师流动障碍以及教师合理流动策略等方面。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较狭隘等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内涵界定、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研究方法。关键词:教师
摘要:教师流动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深化期三个主要阶段,研究主要涉及教师流动内涵、教师流动现状、教师流动影响因素、教师流动障碍以及教师合理流动策略等方面。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基本概念模糊、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视角较狭隘等方面的缺失和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重视内涵界定、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研究方法。
关键词:教师 ;流动;反思
:A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7ctime.com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1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作为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的教师流动制度,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教师流动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揭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希冀为教师流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教师流动的研究历程

笔者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读秀等资源库对1991~2011年期间教师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并按照发表的年代、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整理和分析后认为,可将教师流动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教师流动研究的萌芽阶段(1991~2001年)

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教师流动现象及其原因,并初步探讨了如何解决流动问题,为后期教师流动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代表成果主要有:李立国的《市场经济与中小学教师流动》,傅树京的《谈控制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措施》,李建平的《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迫在眉睫》,王洪斌的《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侯文学的《实行“骨干教师流动制”如何?》,等等。

2.教师流动研究的发展阶段(2002~2006年)

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逐渐拓展,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比如,研究对象由骨干教师拓宽到普通中小学教师;研究内容涉及到中、日、韩教师流动的比较以及教师流动的深层次原因等方面。比如:王洪斌的《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汪丞、方彤的《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庞丽娟的《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陈言贵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思考》,石邦宏的《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等等。但此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研究仍局限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和多视角的整合研究。

3.教师流动研究的深化阶段(2007~2011年)

此阶段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涉及到城乡教师流动、幼儿教师流动等方面;研究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有基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视角下的教师流动研究、素质教育下的教师流动研究、教师流动中的权益保障研究等等,而且学者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研究。研究视角多样化,融入了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其代表成果有:薛正斌和胡德海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实然与应然》,孟令熙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流动的合理性思考》,冯文全和夏茂林的《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贾建国的《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创建的制度阻力探析》,孙雅婷的《幼儿教师流动与幼儿园教师管理的相关研究》,等等。

二、教师流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流动内涵的研究

在学术界,学者对教师流动的内涵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和解释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靳希斌认为,教师流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合格劳动者选择了教师职业或者在职教师放弃这一职业,即合格劳动者进入或退出教师职业领域;另一方面,是在职教师由现任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任职,即劳动者在教师职业领域内的流动。另有学者认为,教师流动是指教师资源在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在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我们将在职教师放弃教师职业,退出学校教育领域,称之为“外部流动”;将在职教师由现在职学校转入另一所学校,或者由所在地区转向另一个地区任教,称之为“内部流动”。钱朴认为,教师流动是一种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表现。教师流动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位置移动,它或许是职业水平流动,也或许是一种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向上性职业流动 [3] 。
综观现有研究可以看到,由于学者们研究视角、研究立场以及下定义方式的不同,对教师流动内涵的界定也有所差异。目前学者们关注的大多是教师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的流动现象。

2.教师流动现状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教师流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无序流动。即从教育系统内部流向外部,从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镇,从中小城镇流向城市,从市县流向省会城市,从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4] 。从流动教师的个体特征来看,中青年教师比年老教师流动得多,男教师比女教师流动得多,主科教师比副科教师流动得多,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低学历、低职称教师流动得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流动得多[5] 。离开教师队伍流动的主要形式有教师通过公、干部选拔和辞职等形式离开学校。离开教师队伍的往往是优秀骨干教师,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往往是从条件差的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或靠近城镇的学校、从薄弱学校流向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 [6] 。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与此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教师作为社会人,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他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期望和进行着选择,但教师流动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合理的单一方向的流动。

3.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研究

有的学者从教师角度分析认为,教师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选择了流动。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是有生命的社会人,具有追求个人发展空间的权力,他们一旦感到在原工作岗位上不能大显身手,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时,他们便会义无返顾地选择离开,去寻找更加开阔的空论文导读:,由于教育体制的封闭性、教育成果的集体性、滞后性以及教育管理的落后性和机械性,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很难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教师成才的机遇少,这造成了很多教师渐渐地将工作变成一种负担,其敬业精神也随之淡薄、甚至麻木,最终导致教师的流出。有的学者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指出,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表
间 [7] 。而且,由于教育体制的封闭性、教育成果的集体性、滞后性以及教育管理的落后性和机械性,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很难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教师成才的机遇少,这造成了很多教师渐渐地将工作变成一种负担,其敬业精神也随之淡薄、甚至麻木,最终导致教师的流出 [8] 。有的学者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指出,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态度与价值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教师文化。如果教师个体不能适应一所学校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教师文化,就会在学校文化认同上产生困难,导致其缺乏文化归属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都选择了另谋出路 [9] 。同时,重点学校的教师职称晋升的机会要比普通学校的教师多得多,这样,水平相当的教师之间在进行比较的时候自然会由于在职称评定上差距太大而造成其心态的不平衡,随之产生流动意愿,可见,职称评度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教师的流动 [10] 。此外,学校教育环境也是一影响因素。如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那里生活艰苦,学校设备简陋,有的地方甚至能有一间安全的教室都成为奢望 [11] 。
从外部因素来看,薛正斌认为,工资待遇是影响教师流动的根本因素。人才总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向经济效益高、人才供不应求的地方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是符合价值规律的。因此,经济收入就决定了教师流动的方向,具体表现为教育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流动或不同区域之间的教师流动 [12] 。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制度、人事制度及教师的专业信念对县域内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当前我国处于城乡二元发展的时代,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存在的差距影响了教师的流动方 向 [13] 。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教师流动的规律是一种“向上”的流动。

4.教师流动障碍研究

我国的教师流动长期以来受制度层面的阻碍最大,即人事制度、户籍制度阻隔着人才的选用。直至2001年,随着教师资格制和教师聘任制的普遍推行,人事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有些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流动,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为确保流动渠道的畅通创造了条件[14] 。从全国人才使用的角度看,多年不变或变动很小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如同一个“紧箍咒”,使能干的教师进不来,不能干的教师出不去,限制了教师在本区域内的正向流动。本地无法正常流动,人才自然可能就流到了别的区域。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问题是农村教师千方百计地涌入城区学校,使得城市学校严重超编,而农村学校又严重缺编,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4] 。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教师身份不明确也是障碍之一。现行相关法律规定表明,教师是专业人员而不是国家公务人员,这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师在行使权利和享受义务过程中的无序流动现象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调配师资和促进教师流动的力度,不利于政府宏观管理,不利于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15] 。同时,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也阻碍了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是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要障碍,从而也对缩小城乡教育发展水平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制度约束。

5.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策略的研究

关于如何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学者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学者指出,导致我国教师尤其是薄弱学校优质师资的外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为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首先需要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保证所有职称水平相同的教师工资待遇相同,保障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需要和基本权利[16] 。根据不同地区的类别确定不同的教师津贴标准,越是边远贫困地区应越高,且应由财政转移支付其经费 [12] 。
二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二元发展阶段,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存在的差距使得教师的流动呈现单向性。要想实现平等的教师流动,只有站在城乡一体化的立场上,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17] 。
三是应借鉴外国经验。汪丞认为,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制度。我国要推进教师合理流动,必须进行相关立法,制定相关政策,设立实施程序,构建一套由政府机构组织和主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18] 。在韩国,每隔2~4年,韩国教师都要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进行调动换班。一位韩国教师说,要想让所有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唯一公平的解决办法就是调换。韩国、日本教师的流动制度,尤其是偏僻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流动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6] 。
四是应加强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化建设。 国外比较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如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了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教师流动的年限和待遇,使得教师流动有法可依[13] 。法律的欠缺,会使教师流动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教师不遵守人才流动的规则无序流动,给学校造成极大的损失;二是学校无视人才发展的规律,阻挠教师的合理流动 [19] 。因此,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师资流动制度,使教师在不同地域和学校之间进行合理流动,以消除师资力量的过分悬殊,这将有利于解决因师资力量不均衡而造成的招生差异、择校和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国民教育的健康进行 [20] 。

三、教师流动研究的反思

1.教师流动的内涵有待厘清

综观目前研究,关于教师流动的内涵和教师流动的定位学术界还存在较大分歧。怎样的流动才算是合理流动?如何判断是否实现了合理流动,学术界对此也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往往把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定期交换,教师个人自发的流动到其他学校或离开教师岗位统称为教师流动,然而这些现象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都有着极大的不同,进而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流动的深入研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究。我们只有对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与理解,才能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逻辑起点与行动框架。当然,这并不否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假设出发进行探索,但论文导读:基于教育均衡发展视角.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6).杨志坚.城区内教师流动:需要制度创新.社会心理科学,2011(3).吴松元.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的理性思考.教师教育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研究,2008(7).张雷.均衡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探究.当代教育
我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首先要给教师流动下个定义。

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基于对教师流动研究的文献分析发现,学者对教师流动研究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仅有的采用问卷法、调查法的实证研究也仅限于对某地教师流动现象的分析和调查,缺乏对教师流动的个案研究和叙事研究。理论研究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教师流动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的体现,我们应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各种研究方法的整合与互补,以深入有效地探讨教师流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教师流动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断完善教师流动研究领域,为实现教师合理流动找到策略。

3.研究内容有待深化

综观教师流动研究,其重复率较高,原创性成果不多,研究深度也不够。主要表现如下:第一,有的方面虽已受到广泛重视,如教师流动的现象和原因,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师流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原因各异,进而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第二,有些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如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通过教师的合理流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择校热”,这一研究的前提是择校择的是教师,但择校到底是在选择学校还是教师这一问题还值得商榷。此外,目前大多的研究都指出教师流动是一种向上的流动,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对这些我们还须暂且打上一个问号。第三,有些研究还未引起学者的重视,如流动教师是如何面对流动前后的文化冲突以及是怎样实现角色的转变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研究视角有待拓宽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到,学者对于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但视角却比较单一,大多数的研究也只涉及了教师流动的某一个方面(如教师流动的原因,教师流动带来的影响),而缺少对教师流动进行综合的和系统化的研究。教师流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应避免研究视角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参考文献: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陈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制度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钱朴.教师流动中的社会学问题[J]. 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4]王俊明.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几点思考:日本“教师定 期流动制”的启示[J]. 玉溪师范学校学报,2005(5).
[5]彭礼,周险峰.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 失问题探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报,2010(5).
[6]李士安.实现区域城乡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的困难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7]李森,杨正强.关于教师流动的理性认识与管理策略[J]. 宁波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8]王新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制度建设的新制度 经济学分析[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3.
[9]刘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文化解读[J]. 中国教师,2005(11).
[10]王志国.济南市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11]张拴云.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成因与对策分析[J]. 教学与管 理,2005(9).
[12]薛正斌.对欠发达地区教师不合理流动现象的思考[J]. 教育 探索,2010(10).
[13]魏登尖,廖其发.县域内影响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因素及其 对策研究——基于教育均衡发展视角[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6).
[14]杨志坚.城区内教师流动:需要制度创新[J]. 社会心理科学,2011(3).
[15]吴松元.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的理性思考[J]. 教师教育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研究,2008(7).
[16]张雷.均衡视野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探究[J]. 当代教育 科学,2010(11).
[17]段会冬.城乡教师流动热冷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11(8).
[18]汪丞.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5(11).
[19]张馨芳.论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20]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J]. 山东教育科研, 2002(8).
〔责任编辑:赵 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