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让语文课堂擦出创造思维火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08 浏览:107625
论文导读: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让学生当堂总结学习收获。总之,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动力
有人说语文课谁都会教,无非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分析分析文章结构等过程,而我认为上好一节语文课的标准是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设计具有新的视点和角度的问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动力,激起他们的愉悦情绪,引导他们深入钻研课文,进入柳暗花明之境,逐步完成“教是为了不教”的转化。我们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擦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激趣——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

一、课下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把教会学生多少知识为目的,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平时培养学生采用“三读法” 进行课下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有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课上激趣

、和谐、宽松、自主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为此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此外,还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同电影的开篇,诱发学生与课文相应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渲染气氛、或直观道具、或风光导游、或描绘精彩场面、或让学生自述体验等等。让学生获得与课本情绪相似的感知,进入情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开端。

三、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
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提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或理清作者的思路,或整体把握主旨,或品味语言,或弄清写作技巧。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四、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的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牵引课堂思维流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对文体活化的再现或质疑,在对话、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是错误时,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人格魅力参于其中,或用微笑表示肯定,或以简洁的语言点拨启发,或用热情的表扬及时鼓励,或用委婉的疑问促进深入思考。总之,应多点拨,提出激励性语言。

五、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为了获得新知。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最后,让学生当堂总结学习收获。
总之,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培养。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本来就应该敢于幻想、善于遐想、擅长联想。因此,应打破任何束缚青少年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青少年的一些“奇特”的想法,或表面上看来毫无道理的说法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地说“不”,更不要轻率地说“错”,应该在肯定其敢于创新、敢于思考的同时,帮助和引导他分析自己的想法、说法、做法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欠考虑、需完善的,哪些是需要重新考虑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该给予鼓励、引导、帮助、完善,这才是最好的对策。只有让青少年永远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和永远的探索,才能使创新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