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578 浏览:145153
论文导读:
【摘 要】创造性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欣赏作品的“空白美”;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借鉴“开窍反应”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 发散性思维 空白美 艺术再创造 开窍反应
如何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不容教育界有半点回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道理非常明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或超过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走在世界前列,创造型人才的多少具有决定性意义。创造型人才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能取得突破性成果,从而在某一领域里取得领先地位,而且他还积极影响着整个科技队伍的素质和发展。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创造性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有两种思维在起作用,这就是聚合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
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7ctime.com
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概括地说,要为学生提供展开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广范围、多角度、突破常规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方面,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几点尝试:一是欣赏作品的“空白美”,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三是借鉴“开窍反应”。
下面分别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空白美”

什么叫“空白美”?晚唐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司空图概括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白”又可分为“视觉空白”和“听觉空白”。
先说“视觉空白”。绘画艺术中常有这种处理。据说宋徽宗赵佶酷爱书画,经常出题考画院的画师。有一次,他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不少画师正面画出古寺:雕梁画栋,翘檐欲飞……赵佶摇头,而其中一幅画,画面上没有寺,只画一个老和尚蹲在从山间流出的一股清泉边,正一瓢一瓢把水往桶里舀。赵佶见了,连连叫好,不是因为老和尚形神毕肖,而是画师的巧妙构思:抓住了画题的“题眼”——一个“藏”字。吉寺藏在山中不便画出,画师以老和尚舀水表现,别具匠心,既有和尚,必有庙,老和尚需下山挑水,可见山中必藏着一座破败的古庙。文学作品中常有这种虚笔的处理,称之为“空白美”。比如乐府诗《陌上桑》这样写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写不同的人都为罗敷的美貌倾倒,以致引起家庭中小小的矛盾,别有情趣。但罗敷的美貌并没有正面着笔,而让读者从旁观者的折光中窥见那种“朦胧美”。我让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审美观点想像,罗敷是娇小玲珑,还整体态丰腴,亦或细长柔美?把他们的想像定向引入自我体验的空间中,沉到潜意识里,调动其审美情趣,发挥其创造力。
再说“听觉空白”。以电影为例,有时表现一个人痛哭,并非让观众听到人物嚎啕大哭,而是让观众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物双肩耸动。这种“无语凝咽”更令人痛彻肺腑。影视上这种“空白”,文学作品也不乏其例。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琵琶乐声就是这样:“……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乐声婉转低沉,再低沉,直到停止,造成“听觉空白”。而曲断情不断,读者和知音人各自情绪上的感受把这停顿时间上的空白填补起来了,引起情绪波动与变化,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同激战前的沉寂,这一伏,使下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有“石破天惊”之感,起伏跌宕,动人心弦。欣赏了《琵琶行》后,教学中又让学生课外阅读唐音乐的另外两首诗: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让学生各自谈谈几首写音乐的诗的异曲同工之妙。

二、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

一部好作品,往往是作者艺术创造的结束,又是欣赏者想象力再创造的起点。诗是最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补充诗的形象,以培养其想象力。因为创造思维需要通过现有经验及表象加工、提炼以及跨时空的想象,才能重新组出一种新的东西来。还以《陌上桑》为例,使君(太守)向罗敷提出“共载”(实际要罗敷做他的妾)要求后,罗用虚构的方式夸夫,诗中把罗反污辱的斗争推向,然后戛然而止:“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使君听后如何?诗无“尾声”,所含不尽之意溢于言外。我让学生给这出“喜剧”加个“尾声”,限五分钟时间。有的写使君听后瞠目结舌;有的写使君战战兢兢——封建社会小官怕大官,远官怕近官;有的写使君自惭形秽,逃之夭夭……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借鉴“开窍反应”

所谓“开窍反应”,其实是一种班集体讨论方式。这种集体讨论,不同于一般的集体讨论,它不集中单一的“正确答案”,课内课外均可。比如,一个大雪天,我和学生们一块儿赏雪,无拘无束地谈着,说起赏雪识文才的故事。晋代文学家谢安问他的侄儿谢朗:“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谢朗说:“撒盐空中可拟。”又问侄女谢道蕴,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我让大家比较这两个人谁的比喻好,好在哪儿。一时间意见纷纭,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迪。待平静下来,我又让他们“即席”背诵(或口占)咏雪的诗句。这恰如一石投入平静的湖中,又泛起涟漪。卢梭讲过,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科学。只有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高处,他们才能自己去发现科学。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甘棠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