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科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99 浏览:22781
论文导读:压力指数与人口压力指数浅析42-444.2水资源复合系统承载力指数与协调指数浅析44-454.3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浅析45-475提升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47-496结语与展望49-50参考文献50-55致谢55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动植物赖以存活繁衍和进展的必须物质基础[1];水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社会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命脉,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可持续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城市圈当前处于城市化的快速进展阶段,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呈逐年上升走势,水资源供需紧张、水污染严重等不足日益突出。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能否保持又好又快的进展势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由此,对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的近况进行综合评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探讨借助可持续进展的思想,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学观点,建立以社会、经济、生态与水资源为4个子系统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复合系统,综合频度统计与论述浅析策略选取了社会、经济、生态与水资源复合系统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系统,建立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行政区2010年的基础数据为样本,计算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进行图形空间浅析,以此来展现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的承载情况和特点。探讨表明: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CW总体较低。仙桃、天门、咸宁的CW0.4,表明该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有较大盈余,属于水资源丰富地区;黄石、孝感、黄冈、鄂州、潜江的CW介于0.4—0.8之间,表明这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适宜,属于水资源利用协调区;武汉市的CW为0.912,已经接近1。表明武汉市水资源趋于紧张,水资源对本区社会经济进展的承载能力濒临超载。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浅析,提出武汉城市圈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包括:(1)建设节水型社会,树立节水意识。(2)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与保护。(3)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水资源消耗。(4)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关键词:武汉城市圈论文水资源承载力论文综合评价指数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8
目录8-10
1 绪论10-19

1.1 探讨背景10-11

1.2 探讨作用11-12

1.3 国内外探讨进展及走势12-17

1.3.1 国内外探讨进展12-13

1.3.2 水资源承载力领域探讨13-14

1.3.3 水资源承载力策略探讨14-15

1.3.4 水资源承载力探讨中有着的不足15-16

1.3.5 水资源承载力探讨的进展走势16-17

1.4 探讨内容和探讨路线17-19

1.4.1 探讨内容17

1.4.2 探讨策略17

1.4.3 数据来源17-18

1.4.4 技术路线18-19

2 探讨区概况19-34

2.1 自然情况19-22

2.

1.1 地理位置19-20

2.

1.2 地形地势20-21

2.

1.3 气候条件21

2.

1.4 土壤植被21

2.

1.5 自然资源21-22

2.2 社会经济情况22-23

2.1 行政区划22

2.2 经济情况22-23

2.3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近况23-34

2.3.1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流域分区23

2.3.2 武汉城市圈河流与湖泊23-24

2.3.3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量24-28

2.3.4 武汉城市圈水环境28

2.3.5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8-34

3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系统构建与模型建立34-42

3.1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系统构建34-37

3.

1.1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4

3.

1.2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系统确立34-37

3.2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建立37-42
3.

2.1 水资源承载经济压力指数37-38

3.

2.2 水资源承载人口压力指数38

3.

2.3 水资源复合系统承载力指数38-40

3.

2.4 水资源复合系统协调指数40-41

3.

2.5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41-42

4 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浅析42-47

4.1 水资源承载经济压力指数与人口压力指数浅析42-44

4.2 水资源复合系统承载力指数与协调指数浅析44-45

4.3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数浅析45-47

5 提升武汉城市圈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47-49
6 结语与展望49-50
参考文献50-55
致谢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