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与突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799 浏览:31385
论文导读:
[摘要]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有些教师因滥用、误用探究学习或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而影响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现象,为此应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学科与生活等关系。
[关键词] 语文新课程预设与生成学科与生活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原来,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
那么,语文课该怎么上?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杨东平先生在《语文课:我们丢失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精神、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人们更多地批评语文教育忽视民族语言的特性,忽视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忽视人文学科的特点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特体验开始得到尊重,教师主宰课堂、机械封闭的教学方式逐渐消失。然而,伴随语文新课程的逐渐推广和深化,议论纷起,“反思”更显重要。面对语文新课程,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已有的实践,对自己——必然是种提升,对别人——或许是一种启发。
反思与突围之一:预设与生成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①。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的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我也曾经犯过这样的过失。
记得上学期,我上了一节校公开课,课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预设各种“生成”现象。开始上课了,我讲的是《窗前的红气球》一课。上课初,课堂气氛极为热烈,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表达强烈,发言积极。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课文中写‘这下戈里亚可猜出来了,准是米萨想出的主意。’戈里亚怎能这么肯定‘准’是米萨想出的主意呢?”其他同学立即帮他解决:“因为他们是好朋友,他对米萨很了解。”“因为他对米萨很熟悉。”那位学生仍然不解地问:“是好朋友,互相很了解就这么肯定?他的朋友很多呀,不止米萨一个,他就能这么肯定‘准'是米萨的主意吗?”看着这位学生百思不解的样子,再看看其他同学想为他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再解释的表情,我哑然了。之后我告诉他自己课下再好好理解、体会一下。“情况不太乐观呀!”我心里想。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为什么刚开始戈里亚觉得真没意思,后来他的心情会一下子好了许多"这一问题时,课堂又“卡壳”了。同学们仅仅理解到“因为米萨、卡佳等同学带着气球来看望他来了,他很高兴”这个程度,却感悟不到“是因为同学之间这种互相关心的真情、这种真挚的友情给他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这一深层次的含义。我知道这是教学目标中提出应让学生感受到的要求,可我不知如何应对,觉得直接告诉他们不太合适。
课讲完了,学校领导及年组老师和我坐在一起探讨这节课,立即有领导提出:“当那位学生理解不了戈里亚怎能这么肯定‘准’是米萨想出的主意这一问题时,教师为何不引导学生联系他自身生活中的朋友来理解、体验呢?”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后来又有老师提出:在这一堂课中,当学生感悟不到“是因为同学之间这种互相关心的真情、这种真挚的友情给戈里亚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从而使他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这一深层次的含义时,教师为何不让学生再多读几遍有关的重点句段深入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呢?
这些问题领导、老师提得很好,这道理课后我也非常明白,但我当时为何没那么做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备课时没有预设到这些“生成”,觉得这些内容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而且上课时我心中装的还仅仅是当初拟订的那份预案,思维僵化在那份最初的教学设计上,只会按部就班,对于生成的教学新问题不是故意回避就是不理睬,而不知根据当时、当地、当场的学情来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以学定教。
事实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这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营造氛围,尊重生成。当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火花时,教师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一句话,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尊重生成。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3.及时整顿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这也是融入课改必须要走的路。
反思与突围之二:学科与生活
当前,“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性话题。针对原有课程存在的弊端,提出关注学生体验、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非常重要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7ctime.com
,但不能矫枉过正,必须辩证处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
例如,有个老师将《一去二三里》这一节课明显地分成了四段进行教学:先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小学生背诵幼儿园学过的古诗与儿歌;随后用“开火车”的形式,巩固识字教学效果,理解词义;再是播放一段课件,让学生欣赏;最后是一系列的总结谈话:“同学们,看到这迷人的景色,听到这优美的音乐,你们的心里会想到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可不可爱?那就让我们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召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吧!”
客观地讲,如此远离文本“回归生活论文导读:们应该反思和突围的探究内容,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赘述。《语文课程标准》是凝练的,我们用实践的解读使它变得厚重与充实;《语文课程标准》是冷静的,我们用生命的唤醒它的炽热与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是静态的,我们用睿智的思想赋予它灵动与跳跃。【注释】①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
”,是很难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应该看到,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对于书本知识,正确的态度不是远离课本,而是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世界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具科学性、结构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②。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内容可以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但应使学生理解由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理解符号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并能融会贯通地将所学习的新内容与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接受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③因此,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也是我们应该反思和突围的探究内容,因篇幅有限,这里不再赘述。
《语文课程标准》是凝练的,我们用实践的解读使它变得厚重与充实;《语文课程标准》是冷静的,我们用生命的唤醒它的炽热与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是静态的,我们用睿智的思想赋予它灵动与跳跃。
【注释】
①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

5.6:74页)

②蔡宝来王立国《回归生活的教学论:重心位移和主题预设》(《教育研究》200

5.12:39页)

③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60~62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