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SEEA,绿色GDP,环境核算,自然资源价值,环境污染成本,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175 浏览:36873
论文导读:
摘要: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总额,是国民账户核算系统(SNA)的中心指标,是用以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但是,目前的GDP核算系统将资源环境资产排除在外,不能准确反映由于资源环境恶化造成的进展不可持续性以及由此对人类产生的各种危害。所以,单纯的GDP增加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进展水平的真实提升。1989年联合国统计署和环境署与世界银行合作,探讨如何将环境不足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系统,并于1993年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该系统能够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的进展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以而为经济的可持续进展指明了方向。本论文基于SEEA框架,首先,通过确立资源与环境账户的主要因子,构建环境成本核算系统,其次,浅析比较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环境核算策略,结合青岛市具体情况择优遴选、加以改善,以而建立青岛市绿色GDP核算系统。最后,利用该系统对相关数据的浅析得出:青岛市2010年的绿色GDP占青岛市GDP总量的94.5%,即有5.5%的经济增加是通过牺牲环境、损耗自然资源取得的。进一步利用该系统对青岛市“十一五”期间相关数据进行浅析,结果显示青岛市“十一五”期间绿色GDP比重分别为92.03%、92.88%、93.65%、93.82%、94.5%。可见青岛市的经济-环境系统总体进展走势是好的。目前,青岛市经济处于高速进展时期,各种矿产资源、环境污染损失、环保支出也都处于上升期,我们应及时处理好经济进展与环境建设的联系,实现科学进展。只要坚持处理好坏境不足青岛市的进展是可持续的。关键词:SEEA论文绿色GDP论文环境核算论文自然资源价值论文环境污染成本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2-3
Abstract3-7
第一章 引言7-10

1.1 探讨背景7

1.2 探讨作用7-8

1.3 SEEA系统特点8

1.4 绿色GDP系统的定义及内涵8-9

1.5 本章小结9-10

第二章 绿色GDP核算国内外探讨进展10-15

2.1 国外探讨进展10-12

2.2 国内探讨进展12-13

2.3 探讨中主要有着的不足13-14

2.4 本章小结14-15

第三章 探讨的主要内容、策略及目的15-18

3.1 探讨的主要内容15

3.2 探讨的主要策略15-16

3.3 探讨的主要目的16-17

3.4 论新点17

3.5 本章小结17-18

第四章 青岛市背景浅析18-25

4.1 社会经济概况18-19

4.

1.1 经济进展18

4.

1.2 人口情况18-19

4.2 青岛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概况19-20

4.3 环境质量概况20-24

4.

3.1 环境空气质量20-21

4.

3.2 水环境质量21

4.

3.3 近岸海域环境21

4.

3.4 生态建设与保护21-24

4.4 本章小结24-25
第五章 青岛市绿色GDP核算系统的构建25-38

5.1 系统构建遵循的基本原则25-26

5.2 青岛市绿色GDP核算系统子账户的建立26-27

5.3 自然资源价值损耗成本27-32

5.

3.1 水资源价值损耗模型27-29

5.

3.2 矿产资源损耗29-31

5.

3.3 森林资源损耗31-32

5.4 环境污染价值成本32-36
5.

4.1 空气污染损失32-34

5.

4.2 水污染损耗34-35

5.

4.3 噪音污染损失35-36

5.

4.4 长期环境损害损失36

5.5 环境支出指标系统36-37

5.6 本章小结37-38

第六章 青岛市绿色GDP核算38-49

6.1 自然资源价值损耗核算38-41

6.

1.1 水资源损耗核算38-40

6.

1.2 矿产资源核算40

6.

1.3 森林资源核算40-41

6.2 环境污染价值成本核算41-46
6.

2.1 空气污染经济损失核算41-43

6.

2.2 水污染经济损失核算43-45

6.

2.3 噪音污染经济损失核算45-46

6.

2.4 长期环境损害经济损失核算46

6.3 环境支出指标系统核算46

6.4 数据汇总46

6.5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绿色GDP变化走势浅析46-48

6.6 本章小结48-49

第七章 结论与倡议49-52

7.1 结论与浅析49

7.2 倡议49-50

7.3 本论文的不足50-51

7.4 本章小结51-52

参考文献52-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5-56
致谢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