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43 浏览:17205
论文导读:
1672-3783(2012)08-0485-02
【关键词】超声检查;脂肪肝
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脂肪肝最简单、快速的方法,而且准确度较高。合理正确的运用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是每个超声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本领。
1脂肪肝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所致。正常的肝脏内也有脂质堆积,主要是用来构成细胞膜,但其总含量不超过肝脏湿重的5%,一般情况下,脂质成分多为磷脂。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5%,就发生了脂肪肝,脂肪肝的脂质成分多为三酰甘油。临床上按含脂肪量的多少,脂肪肝被分为3度:轻度5%-10%,中度10%-25%,重度>25%。
如果肝内的脂肪浸润均匀,分布累及整个肝脏,便形成均匀性脂肪肝;如肝内的脂肪浸润分布不均匀,则形成局灶性脂肪肝[1]。非均匀性脂肪肝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占到平均人口的10%[2]。
脂肪肝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程度也加重。
2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
近年脂肪肝的发病年龄趋向广泛,从年轻肥胖者至老年,患者体重多超过年龄与身高的标准,特别在肥胖儿童。多无自觉症状,或轻度食欲不振,腹胀,维生素缺乏,易疲劳等一般症状。
重度脂肪肝,肝脏增大,其肝包膜膨胀,韧带牵拉或脂肪囊肿破裂,炎性反应可致肝区痛及至发热。有饮酒史或肝炎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化验检查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血糖增加。
3 脂肪肝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关系
高血糖、高血压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脂肪变性时引起机体脂肪代谢障碍,从而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代谢异常,致使糖异生加强,糖转化为脂肪相对减少所致。
4 脂肪肝与饮酒的关系
据报道,75%-90%慢性嗜酒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浸润,也是欧美国家脂肪肝最常见的原因。由于长期饮酒使肝内脂肪合成增加,脂肪从肝细胞中的排泄减少,同时酒精还能抑制肝细胞内脂肪酶活性,肝细胞分解脂肪的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
5 脂肪肝与年龄、生活习惯的关系
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饮酒和暴饮暴食,且年轻人体力活动和锻炼减少等,都是脂肪肝发病的潜在因素,应引起高度警惕,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超声诊断脂肪肝的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高胆固醇、高脂饮食的过量摄入,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体育锻炼的减少,作息时间的紊乱,使脂肪肝的患病率增加,脂肪肝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流行病。它不是作为一种疾病,而是作为一些疾病的一种表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临床中常见到很多脂肪肝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缺乏特异性,不足以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因此如何能够快速准确的对脂肪肝进行诊断也日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由于超声技术的普遍应用,检查费用相对便宜,检查方法的简洁、无创、准确,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脂肪肝的阳性检出率逐渐增加,诊断技术及诊断方法日趋成熟,可作为脂肪肝检查的首选方法[4]。
目前,超声检查是脂肪肝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但是还缺乏客观指标[3]。
7 超声对脂肪肝的定性诊断
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中有其特征性的表现。
(1)弥漫型脂肪肝。肝脏弥漫性增大,表面平整,边缘变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深部回声减弱,脂肪浸润严重的患者,即使增益开到最大,也不能显示远场肝脏。肝内管道显示模糊或不显示。
(2)非均匀型脂肪肝。因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差异较大。早期,小片肝实质浸润时,呈强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随着浸润范围的扩张,可呈现以肝裂为分界的肝叶段强回声改变。到后期,整个肝脏几乎被脂肪浸润,回声增强,残存小片相对正常肝组织表现为弱回声区,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较小时可呈圆形,较大时形态多不规则,常见分布于胆囊床旁、门脉左支及肝右叶包膜下等区域[5]。
一般来说,超声对脂肪肝的定性诊断较容易,诊断敏感性达85%,特异性达95%[6]。

3. 超声对脂肪肝的半定量诊断

弥漫性脂肪肝按回声衰减程度分为三度:
(1)轻度: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实质回声密集,增强,后场回声减弱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尚清晰;
(2)中度: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或轻中度增大,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减,管状结构走向模糊,尚可辨认;
(3)重度:肝脏增大,形态饱满,前场回声明显增强,后场衰减明显,甚至呈无回声区,管状结构难以辨认[7]。
脂肪肝三型之间是可以发生转变的,脂肪肝的病情是可逆性的,如果忽视可增加危险程度,转变为肝硬化。因此加强脂肪肝病情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文献报道,超声组织定征、血管血流流速及频谱、内脏周围、皮下及系膜脂肪的厚度等用于定量评价脂肪肝[8-9]。另外还可见到超声弹性成像、超声直方图等对脂肪肝分度的文献报道。它们都与脂肪肝的分度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尚无明确的诊断指标。
8 脂肪肝超声检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脂肪长期在肝脏内过度蓄积,会使肝脏变的非常脆弱,从而导致其他类型肝病发生率增高,脂肪肝一旦发生肝硬化,一般来说都是不可逆转的。由此可见,早期发现脂肪肝是十分必要的[6]。 在非纤维化肝脏中,超声的敏感性可达100%[10-11]。
脂肪肝是一种可逆性疾病,可通过杜绝病因和合理饮食而恢复正常,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有效控制体重、戒酒、合理膳食,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少吃油腻食物、动物内脏、蛋黄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效地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和自身锻炼以及避免使用各种对肝脏有毒的药物;同时由于超声可间接的反映肝内脂肪含量的多少, 应通过定期超声检查及早发现脂肪肝,使脂肪肝得到“早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脂肪肝对人们健康的威胁降到最低。临床医生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脂肪肝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是不相同的:对于轻中度脂肪肝除外其它原发疾病可以只采取饮食及运动治疗;对于重度脂肪肝,特别是肝脏功能有异常者,常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此,论文导读:肪肝的超声诊断,特别是肪肝分度的超声诊断,对临床医生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9目前超声对肪肝的诊断水平从上述陈述中可见目前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简便、快速,可以实时动态的观察病变组织或器官,检查可重复性强,便于病人的随访观察。超声检查对肪肝的发现较为敏感,然而超声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特别是脂肪肝分度的超声诊断,对临床医生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9 目前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水平
从上述陈述中可见目前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简便、快速,可以实时动态的观察病变组织或器官,检查可重复性强,便于病人的随访观察。
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发现较为敏感,然而超声图像为非特异性表现,脂肪肝变量小于30%声像图不显著,>30%明显,>50%敏感性达90%[5]。
目前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及分度标准较模糊,主观性太强,只能进行半定量诊断,现有的教科书及工具书中尚无明确的定量诊断脂肪肝的标准,所以离临床医生的明确诊断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而且不同的超声设备操作者或者同一操作者操作不同的超声仪器时都有可能得出不同脂肪肝分度的结论,这也使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准确性大打折扣。

6. 临床对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的进一步要求

早发现、早治疗,或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益脂肪肝患者的康复,加上现在脂肪肝患病率的逐年增高,因此临床医生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检查方法可以对脂肪肝进行较准确的分度。这也就促使超声科医生要更加合理的运用超声这种无创性技术,最大化的挖掘其优点及可利用技术,进一步去研究怎样对脂肪肝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及分度,为脂肪肝的分度提供一种可行性的量化指标,使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有所提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有资料显示: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与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有直接关系,其临床表现与肝脏的脂肪浸润程度成正比,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12]。
总之,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一种方便、有效的手段,其优点前文已做叙述。作为一种检查方法,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临床服务,为临床诊断提供治疗的参考依据,至于怎样对脂肪肝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及分度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更有效的辅助临床进行脂肪肝的预防及治疗,还有待超声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研究出准确进行脂肪肝分度的客观方法。
参考文献
[1] 文宗萍.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32-33.
[2] 瞿佐发.脂肪肝诊断、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6(3):72-73,76.
[3] 李银燕、王学梅,等.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在脂肪肝分度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2):911-913.
[4] 张仲伟.林志谦.陈克敏.脂肪肝无创性影像学检查[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1):78-80.
[5] 姜玉新、张缙熙.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上岗资质考试指南(M).
[6] 杨光.脂肪肝超声分度对临床指导意义[J].当代医学.2010,16(33):19-20.
[7] 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9-231.
[8] 温赐祥,廖桂英,刘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血脂浓度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3):122-124.
[9] 潘艳君.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血清酶改变的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4):498-499.
[10]杨玺.脂肪肝防治必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5.
[11]李帆. 超声在脂肪肝诊疗中的作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7.
[12]邱洪凤.Ⅱ型糖尿病与脂肪肝关系的超声图像分析[J].临床影像及检验,2011,12(3):2780.
[13]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4-926.
[14]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0-82.
[15]黄婷,何为芬,李汉英,等.超声组织定征对均匀性脂肪肝肝肾的测量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3):221-222.
[16] 李孝鹏,高斌,巢惠民.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CT值与血脂水平 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药,2008,12(12):1190-1191.
[17] 李明霞,任伯绪,龚兰.脂肪肝超声诊断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74-76.
[18]刘利平.董宝玮.于晓玲.超声造影对脂肪肝内低回声病变病灶类型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4):336-339.
[19] 曾南萍.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非均匀性脂肪肝超声诊断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09,44(3):274-275.
[20]Marcherini G,Brizi M,Mqrselli-Labte AM,et al.Assqciation of nqnalcqhq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ith insulin resistance.J A m J Mel[J] 1999,107(5):450-5.
[21]Kullqwatz A,Kanniess F,Dahme B,et al.Associatian q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ith health care us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sthma aptients[J].Respir Med,2007,101(3):638-644.
[22]Huang TT.Self-care behior of adult asthma patients[J].Asthma.2007,44(8):613-619.
[23]Toyoda H,Kumada T.B-mode ultrasound with algorithm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ignals论文导读:epatobiliaryPancreatSurg,2009,1(6):463-467.[26]ZhangYG,WangBE.Assesentofhepaticfibrosisbytransientelastography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J].PatholInt,2010,60(4):284-290.[27]TatsumiC,KudoM.Non-invasiveevaluationofhepaticfibrosiortypeCchronichepatitis[J]
:evaluation of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AJR Am J Roentgenol,2009,193(4):1037-1043.
[24]Dan Lonut Gheonea,Adrian Saftoiu,Tuclorel Ciurea et al.Real-time sono-elast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diffuse liver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 16(14): 1720-1726.
[25]Kanamoto M,Shimada M,Ikegami T,et al.Real timeelastography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J]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9,1(6):463-467.
[26]Zhang YG,Wang BE.Assesent of hepatic fibrosis by transient elast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Pathol Int,2010,60(4):284-290.
[27] Tatsumi C,Kudo M.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hepatic fibrosis for type C chronic hepatitis[J].Intervirology,2010,53(1):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