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公共危机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049 浏览:94308
论文导读:展使得新闻信息传播的门槛几乎降为零,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QQ等发布信息,有的甚至建立了个人网站,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专业的媒介传播工作者,多是科班出身,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他们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以专业知识及背景信息为支撑,知道什么信息能播,什么信息不能播,从哪些角度进
[摘要] 全球化与网络化的社会背景日趋复杂,公共危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失真与畸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结公共危机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十分重大环境法学。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媒介素养; 大学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

7. 072

[]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7- 0126- 02
1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问题的提出
公共危机是指那些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大众正常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主要有因不可抗拒力引起的自然灾害和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危机两大类,前者包括地震、雪灾、干旱、泥石流、海啸等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后者有人为失误造成的重大事故,如集体中毒、火车出轨等由于舆情引导不当引发的危机,也有人为故意因素造成的社会动乱,如恐怖事件、民族冲突或者战争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人们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机构去了解。公共危机发生后,受众如何解读媒体公共危机的报道并参与公共危机的沟通、决策,不仅与媒体报道有关,也受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
媒介素养,是指大众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普通语言论文。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通过媒介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而“灾难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与文化交互作用的方式会加强或消减对风险的感知并塑造风险行为。这反过来造成新的社会或经济后果,如导致对制度丧失信心、污名化、脱离共同体事物等间接影响”。因此。关注公共危机信息在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传播,总结其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能够理性地认识媒介和辨别媒介信息,领会媒介及其信息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
不论何种性质的危机事件,都极具新闻价值,危机一旦发生,会立刻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和大众谈论的热门话题,有关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有时甚至比危机事件本身的发展还要快,一个地方的危机事件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呈现以下的传播特点。
2.1国外势力以“公共危机”为契机,恶意诋毁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由于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常常被西方媒体进行歪曲性解读和负面炒作,故意挑起并激发社会矛盾。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某些西方媒体的宣传报道中, 竟成了“镇压少数民族反抗”的民族事件,完全歪曲了事实真相,造成国际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中国政府,极大地污损了中国的形象公关学。借助公共危机事件 “妖魔化”中国的做法在和平年代是西方势力惯用的手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零乱和随意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主要是专业化的传媒机构,进入数字化媒体时代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传播的门槛几乎降为零,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QQ等发布信息,有的甚至建立了个人网站,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专业的媒介传播工作者,多是科班出身,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他们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以专业知识及背景信息为支撑,知道什么信息能播,什么信息不能播,从哪些角度进行传播,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避免传播的失真和失衡。非专业的传播者则不同,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喜欢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他人共享。但是他们对危机的判断往往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主观预测和联想,多半就事论事,缺乏将公共危机放在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传播的内容大多肤浅而零散,观点比较偏激,带有很强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色彩。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当事件发生地的网民将他们视野中的事件图片或者事件“亲历记”发到网络上面后,现实中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危机则可能在虚拟社区里被进一步放大。2011年9月10日晚,江西瑞昌发生了4.6级地震,第二天就有不少网友发帖子,展示被地震震垮的房子,称地震专家预测 “两周内湖北附近还将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破坏强度极大”,引发市民极度恐慌。
3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与接受公共危机信息的特征
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但在我国,媒介素养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媒介素养教育未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英语答辩开场白。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公共危机信息的接受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3.1对媒介运作方式不够了解,对危机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缺乏甄别能力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态势日益增强,良莠不齐的国外文化向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大量渗透,它极大地冲击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国内媒介和国外媒介在对同一公共危机事件报道的不同态度,年轻人特有的叛逆心理,加之有时国内媒体对一些敏感话题的闪烁其词或语焉不详,使得他们对国内的新闻报道总是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而对西方媒介别有用心的歪曲报道却津津乐道并迅速在互联网上进行散布传播,显示自己“非主流、不盲从”的个性特征。但是他们恰恰不知道,媒介提供的信息都是一定的媒介传播体制运行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口学。就某一具体的公共危机事件而言,媒介传递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还有蕴含在信息之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多媒体教学论文。作为大学生,在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形成的阶段,应该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了解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做一个清醒的媒介受众,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论文导读:
传播。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大学生们极易受西方媒体观点的左右和影响。3.2大学生媒介消费能力弱,对公共危机事件缺乏理性的思辨能力
媒介消费能力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理解、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的认识社区管理论文。笔者曾经以在校本科生为样本做过一项关于媒介消费能力的调查,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 30.85%的同学对媒介信息比较信任和完全信任,59.6%的同学对媒介信息基本信任,只有9.55%的同学是基本不信任和完全不信任,这说明多数同学对媒介的认同度比较高,对媒体信息的依赖性较强。但调查同时发现,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相信一些负面新闻,比如说政府的官僚作风,官员的贪污腐化,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对于“新闻联播”这样一个更具权威性的媒介内容,居然有63.5%的大学生表示不可信,认为有粉饰太平的嫌疑。这从另外一方面说明,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往往对新鲜的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公共危机对社会稳定的破坏力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所以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不明时,大学生和其他受众一样,出现强烈的信息饥渴,急于从媒介了解情况或看法,但危机的突发性和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让大学生们还来不及对危机报道进行冷静思索,便迷失在各式各样的媒体报道中。在危机信息传播的新闻价值判断上,有些人简单地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进行主观认定,片面热衷于对政府、管理者和强力部门的质疑和责问,并因此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情怀,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媒介消费能力,学会从复杂的现象背后探究事情的本质,是信息社会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4提高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是被社会寄予厚望的一个群体,其社会心态关系到社会整体未来的发展变化,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如何能更理性、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客观、全面地解读公共危机爆发后的各类媒介信息,如何在科学、理性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自身力量引导各种社会评论,参与危机管理,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做好以下几点。
4.1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学校必须把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21世纪合格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可以公选课、必修课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学生必须接受和参与的通才教育的内容。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总体建构,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比较稳定的贯彻。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独生子女进入大学,针对其对公共危机认知不足的情况与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脆弱心理,可在他们入校之初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增设公共危机认知课程,重点介绍社会变动和公共危机的内容,与媒介教育内容互为补充,着重培养大学生理智的危机认知素质、成熟的危机接受心理和沉着的危机应对能力生产管理论文。
4.2借助校园媒体,提高媒介实践能力
媒介素养不光靠传授,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媒介性质、特点及表现方式,提升正确认识、理解和使用媒介的能力。高校可以校报、校园网、广播台等多种校园媒体作为实习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和媒介实践,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学校可邀请媒介针对大学生开展互动活动, 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既了解媒介的性质、特点和运作流程,又掌握了制作传播信息所需的技巧和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区分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差别,获得正确辨识媒介信息的价值与意义以及使用媒介的能力。
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历了近80年的发展,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相当成熟。另外,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由政府部门发起并联合相关机构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制定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承担计划实施、教育普及、协调推广等主要工作,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文化资源等,促进媒介素养教育项目的推广和实施。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是刚刚起步,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工作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个崭新的课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 樊葵. 媒介崇拜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开. 媒介素养概论[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吴鹏泽,杜世友. 中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29-32.
[4] 于翠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环境和基本思路[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62-65.
[5] 徐瑞萍.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危机教育[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