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社会管理视阈下思想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04 浏览:119387
论文导读:
摘要:大学生既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管理,大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其担当社会管理责任的厚重。面临市场经济发展、传播媒体丰富、社会阶层重构、传统道德失范、利益诱惑增多等客观现实,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需要放到社会管理的视角下考量。“包容性成长”应该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从而链接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管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社会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包容性成长
1674-9324(2012)08-0083-02
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代名词,更应该是社会管理义不容辞的担当者。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解决其在校期间的思想疙瘩,更应该是着眼于未来社会管理的主力军角度研判思想教育。“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可以说是人的集合体,大学生既是社会的一份子,又是社会的主人。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其社会身份的开始,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需体现“社会性”,更需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探索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这样才实现大学生之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思想教育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将来大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参与社会管理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社会管理,顾名思义,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由此可见,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就是“人”,说到底就是人的管理和服务,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社会化不会自发形成,社会的良性运行也不会自然形成,社会需要管理。社会构成的多样性由“人”的差异性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也是在“人”自身,所以某种程度上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人”多样性的和谐协调,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冲”、“和而不乱”。社会管理强调的是差异性基础上的同一性,实现的是包容性基础上的协调性。由此笔者引用经济学上的“包容性增长”概念,演绎到社会管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包容性成长”概念。

一、“包容性成长”的意涵

“包容性成长”是由经济学概念“包容性增长”引申而来,该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2007在一个展望亚洲发展报告中提出。这个报告说: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包容性增长”译自一个英文复合名词“InclusiveGrowth”。在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中,“增长”不同于“发展”的概念。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指量的扩张,而经济发展还包括结构的调整。发展社会学把发展概念扩展到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重构,除经济增长以外,还包括制度、社会、产业、管理结构及人的态度变化等。“包容性增长”中的“包容”有“兼容并包”之意,可引申为“融合”。“包容”与“社会”组合构成一个社会学概念。亚行提出的“Inclusive Growth”中的“Inclusive”,也有“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之意。笔者引申出“包容性成长”概念,并应用到思想教育领域。“包容性成长”至少包含如下内涵:(1)“成长”强调的是思想教育的中心或者是追求的目标,即围绕学生的成长展开,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围绕大学生的正成长展开,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正成长发展,个体的正成长合力成社会的正成长。(2)“包容”强调的是思想教育的理念或者是工作的思路。思摘自:7彩论文网写论文www.7ctime.com
想教育的目标不是灌输排斥式成长,而是尊重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体平等基础上的包容,是包容中成长,成长中包容。包容蕴涵个人与自身的包容;个人与他人的包容;个人与集体(组织)的包容;个人与社会的包容;个人与自然的包容;自然也包含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相互包容。社会管理也需要包容。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社会完全是包容数以万计的“个人”组合。(3)“包容性成长”不是忽略个人的作用,在注重个人成长发展的同时,强调的是一种“权利平等关系”的成长,是一种适应性成长、融合性成长、参与性成长、共享性成长。社会管理也不是消灭“异己”。(4)“包容性成长”不是弱化法规校纪,它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是面向社会管理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从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管理与个人成长关系考量的,因此也更有意义。

二、“包容性成长”可为思想教育的现实背景

大学生在校读书是学生身份,毫无疑问是清晰可见的阶段性的身份。毕业进入社会就是“社会人”,就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社会不是单个人才成为社会,恰恰相反,众多单个人一起才构成社会。社会是一个组织,社会中的“我”只有和“他人”互动才有意义,他人的映照才使得我成为独特的个体,我也只有和他人的互动中才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各自个体的价值。一个人的公认成功是社会评价的,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是进入社会前的预备期,通过4~5年的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至少完成进入社会前的二个准备:一是专业知识的习得;一是立德处世的养成。前者是个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后者则是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立足现在,影响未来。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实现所有大学生的正成长是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让拥有知识的青年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这也是社会和家长的共同期盼。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着和过去国情、社情、校情迥异的场景。那就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迅速增长,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的空间日益广阔,个体自身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日论文导读:
益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根据笔者“你认为一个人成功源于?”的网络调查,选择“自己奋斗”的占48%,选择“家庭背景”的占39%,选择“社会关系”的占10%,选择“其他”的占2%,可见大学生日益重视自身在个人成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和改革开放前的偏重集体忽视个体明显不同;同时社会出现了阶层的重塑,社会分层已经从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到如今出现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或半失业者。”[3]十类。不同的阶层往往象征着地位和财富,也是个体自身价值的外在表现,虽然社会阶层本身没有高低区分;再加上网络媒体的迅疾发展和信息的无形渗透,对年轻人的影响可谓是双向的,正负皆有。同时高校大学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基本是由独生子女组成的万人数量,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社会单元。在总体上现今的家庭独生子女经济物质感易满足,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思想教育必须解答,应该如何培养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生成长?思想教育应该按照怎么样的理念指导工作?大学生的个体成长是不是可以脱离集体的自我成长就可以?笔者以为,“包容性成长”可以有助于思想教育辨析和回答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可以拓宽思想教育的思路,使得思想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大学生的现实实际。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