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教育管理谈教育管理视阈下和谐校园构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827 浏览:46532
论文导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是一种较复杂的群体心理现象。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激励人奋发向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融,增强团结协作,形成123下一页
摘要:教育管理视阈下构建和谐校园的新思路是:转变管理理念,确立和谐校园目标;实施和谐管理,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管理队伍,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关键词:教育管理; 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1002-0845(2012)11-0111-03
高校是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是传播精神文明的社会组织,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在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新世纪,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并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就构建和谐校园做一初步探讨。

一、转变管理理念,确立和谐校园目标

管理理念是指用以组织和指导管理活动及规范管理行为的观念,它涉及对管理本质属性、管理权力分配、管理职能发挥、管理模式选择等的看法。在高校管理中,管理机构庞大,管理者往往依靠职务、权力和责任,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奖惩规则等行政性刚性措施严格管理师生。高校因人际隔阂、漠视情感、利益驱动、捞取政绩和追求物质等弊端导致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存在。
高校管理者应自觉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管理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对高校的领导与管理。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确立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等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高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师生为本,把师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师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体现对师生的终极关怀。要强化公仆意识,践行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弱化权力的强制性,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和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做到信任依靠、关心爱护、教育激励、理解帮助及主动服务师生,深入了解、不断满足师生多方面的合理需求;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为师生排忧解难,激励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要将和谐理念融入现代高校管理中,形成和谐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管理关系,运用和谐的管理方式,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使高校各项管理工作融合为一个整体,各项活动呈现协调、均衡和有序的发展状态,不断实现动态的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系统诸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稳定有序、协调运转和整体优化的状态,是适宜教师施展才华、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和谐、管理策略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文化氛围和谐、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等等。在高校管理中,确立和谐校园的目标能使师生明确努力方向,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宿感,增强群体凝聚力,促使他们为实现和谐校园目标而努力。
高校应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要深入了解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调查分析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因素,科学预测学校改革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立足于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确立体现师生共同愿望与高校未来发展的和谐校园的愿景;要设置系统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和谐校园总体目标和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中期和近期目标;要组织各部门根据和谐校园总体目标和本部门的实际,确立和谐的部门目标,制定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措施;同时,要引导师生参与和谐校园目标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并根据和谐校园总体目标、部门目标及师生生涯发展的时空情境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确立个人成长发展目标,要使和谐校园目标与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期望目标以及师生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形成整合一致的目标系统,以激发师生对和谐校园目标的认同感;要培养师生的整体观念,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和谐校园目标,使校园成为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校园。

二、实施和谐管理,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和谐管理是指以和谐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地组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协调管理系统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7ctime.com
各要素间的关系,使之配合得当,均衡和谐,以达成预定目标的活动。高校实施和谐管理,应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育人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有序运行的管理机制,以实现高校管理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实施和谐管理应引导师生构建和谐人格,追求内在特质与外显行为的和谐统一,使之趋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理想境界。尤其是高校管理者要靠自身高尚的人格和较完善的形象,在师生心目中产生一种魅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以和谐管理的理念,对高校管理诸要素进行系统思考和合理配置,使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形成宽松、自由、和谐的管理氛围。要根据精简和效能的原则,设置合理的学校组织机构,构建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和高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等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保障校园组织结构和谐。要发扬作风,倾听和征询师生意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师生参与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机构设置和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及其管理。高校要在研究师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的和谐管理策略,坚持刚性制度约束和人性化柔性管理的和谐统一;应启发引导师生进行自主管理,使其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自觉管理;要热情关心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想方设法解决师生的困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之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要关注师生的需求和发展,主动为师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并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针对师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和信息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激励策略,满足师生正当合理的需求,发挥和谐管理的精神激励功能。
人际关系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是一种较复杂的群体心理现象。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激励人奋发向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融,增强团结协作,形成论文导读: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提高管理干部素养,使之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要完善制度,关心管理工作者的生活,改善其福利待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和充满活力的一流管理干部队伍,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证。尤其是学校高层、中层管理者应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努力学习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
群体的高效能。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求得心理认同,促使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如果师生间的观点、态度和价值体系等心理倾向相同或相似,就能产生共同感受,并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调节同志关系和师生关系,改善人际沟通。应定期召开座谈会和联谊会等,开展教研、文艺、体育等活动,促使师生频繁交往,同时疏畅沟通渠道,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使信息传递畅通无阻,使师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促进彼此心理相容。要重视和倡导移情,推崇诚信友爱,创新现代师德教育,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诚信活动,讲求实效,践行真诚守信的思想;要珍惜和发展友谊,缩短领导者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要积极引导师生确立科学人生观,加强自我修养,注重个性锻炼,培养健全人格,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增强人际吸引力;要倡导心理置换,各自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和分析问题,使其行为有利于促进彼此感情相融;要努力消除学校中不和谐的因素,及时调解人际纠纷,化解人际矛盾,妥善处理人际冲突,坚持公平正义;要主动了解师生的心理状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豁达大度的胸怀;高校管理者应不断提高管理素养,讲究管理艺术,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协调处理学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构建相互支持、平等融洽的领导者与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平等、依存互补、心理相容、尊师爱生的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彼此心理认同、情感相融,行为协调,彼此适应,互相支持,主动配合,使全体师生员工平等互爱,融洽相处。

三、优化管理队伍,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在高校管理中,管理队伍是一支特殊的群体,肩负着管理学校工作、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管理者的素质修养和管理能力,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学校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有些高校对管理队伍的建设认识不足,缺乏管理队伍的建设规划;管理队伍庞大,管理观念滞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一些管理干部仅有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却不具备现代管理知识,致使学校管理效益欠佳;高校对管理者的管理重视不够,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高校应重视管理队伍建设,深刻认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要根据本校实际,制订管理队伍建设规划,科学设置高校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避免人浮于事和机构重复设置;要优化管理队伍结构,提高管理效率。要强化管理队伍的教育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采取在职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组织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提高管理干部素养,使之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要完善制度,关心管理工作者的生活,改善其福利待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和充满活力的一流管理干部队伍,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证。尤其是学校高层、中层管理者应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努力学习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探索管理规律,增强管理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对管理者而言,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地位,强化公仆和服务意识,在其职权范围内主动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及其管理方式,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利益诉求,缩小与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要全心全意为师生提供一流服务,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相互协调的状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谐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和谐人格,促进师生奋发进取和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高校应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强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认真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系统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策略。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含义,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时代精神,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确立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崇高的人生信仰、正确的道德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校园文化因素启发引导师生,共建和谐和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利用校园网、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和广播电台等校园舆论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要不断改善物质条件,建设奇葩争艳、别具一格的校园,营造赏心悦目、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加强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等在内的校风建设,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及融洽的人文环境;要开展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文学、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建设与高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注重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人本的高校管理制度文化,依据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特征的和谐校园。

四、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管理制度是组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管理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保证管理机构正常运转的各种规范、章程和制度的总称。建立健全高校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正常的高校管理秩序,优化育人环境,培育优良校风;有利于规范高校管理者和师生的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学校组织及其成员处在和谐和有序的运行状态中,从而增强高校管理效能,构建和谐校园,适应时展的需求。
高校应完善管理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在其办学自主权范围内,建立健全规范的高校管理制度体系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形成运转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为师生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不断完善干部聘任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及教师培养提高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使高校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都有确定的岗位,明确的责任,形成相互信任理解和相互支持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体卫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和校园论文导读:作环境和学术活动丰富多彩、信息流畅、既有良性竞争又团结协作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同时,应全面优化学校内部心理环境,要重视学校心理环境的设计与管理,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培育优良校风,营造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形成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此外,还应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大众传播系统等学校外部心理环境对学校的
管理等制度以及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各种制度,使学校系统内各项管理制度互相配合,各项工作都有规章可依,有制度可循,使高校的规章制度与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要建立以校务公开制为核心的高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依法治校,规范学校管理,维护学校稳定。为保证高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高校管理者要发动师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听取师生合理的意见;要营造遵守规章制度的和谐环境,启发全体师生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学校管理制度,变外在的制度约束为师生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坚持公平正义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用规章制度协调部门关系、人际关系和校内外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生态环境是指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和谐的生态环境不仅使师生赏心悦目,精神振奋,利于增长才干、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提高素质,促进发展,建设和谐校园。
高校应引导师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努力为自己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与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取得协调。要加强校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现代生态平衡理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规范管理生态环境;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及校容、校貌的建设,整体规划校园布局,以优美的形式让人赏心悦目,以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和智慧;要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绿化、美化、香化和乐化校园,净化学校环境,形成教育与审美和谐统一的育人氛围;要为师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建设以师生为主体的文化氛围浓郁、育人环境优化的生态化和谐校园;要加强校园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的建设,努力改善学习、教学、科研、实验等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和学术活动丰富多彩、信息流畅、既有良性竞争又团结协作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同时,应全面优化学校内部心理环境,要重视学校心理环境的设计与管理,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培育优良校风,营造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形成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此外,还应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大众传播系统等学校外部心理环境对学校的影响,努力改善、优化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生态环境,以促进师生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Z]// 保持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281 .
王蓓颖. 学校管理心理学新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167~181.
〔责任编辑:赵 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