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15 浏览:119410
论文导读:
【摘 要】 居住区室外公共活动场地的主要使用者是儿童、成年人、老年人。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住宅区道路系统、停车系统、绿化以及户外活动空间几方面,分析了户外环境设计要点。
【关键词】 居住区; 外环境; 设计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住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生的2/3的时间都是在住宅及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的。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住宅设计可能更加倾向于室内环境设计内容,但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外环境的质量与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1.居住区室外环境的构成要素

居住区室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否则就会失去摘自:7彩论文网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环境的可居性。
物质环境是指居住区一切服务于居民所利用,把居民行为活动作为载体的各种实体设施的总和。它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空间要素,由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各类构筑物以及道路、广场、绿地以及各类活动场地构成。
社会环境是指居民利用和发挥居住区的物质环境系统功能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是一种无形的但居民又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和使用空间环境的效果。

2.居民对室外环境的需求

居住区室外环境是家庭活动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补充,是室外的“生活空间”。居民对室外环境质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物理环境

(1)空气环境(2)日照环境(3)声环境(4)光环境(5)色环境和热环境

2.2 生活环境

(1)社会服务(2)设施环境(3)游憩环境(4)安全环境(5)绿化环境

2.3 心理环境

(1)安全环境(2)社会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审美要求
做为设计师,我们应如何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体现居民以上需求呢?现在我们将通过对居住区环境中的道路、停车场、绿化、户外活动空间与小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3.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手法

3.1 道路系统的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道路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居住区功能的划分以及建筑空间的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住区道路设计首先应做到“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根据道路功能、服务范围、交通流量的不同,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宅间小路四级,不同级别的道路有着不同的设计宽度要求,以便能满足居住区的使用要求。“结构清晰”则是要求道路设计应该清晰、明朗,使人能够明确找到其到达目地的所应选择的路线。
居住区道路另一设计原则是“通而不畅,顺而不穿“,既能满小区生活功能的运行(如救护车,搬家时车辆顺利到达单元入口,私家车能够便利的停泊),又能避免将不必要的社会车辆(过境交通)引入本小区,从而产生交通隐患。住宅区户外环境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和儿童活动较为频繁。为尽量避免出现行走事帮,车行道路就当设置于居住区活动场地周围,减少对中心绿地等的穿越。同时,还可以在沿路设计一些照明灯方便人们夜间行走并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户外环境步行道的规划设计则应当充分考虑简单、美观、便捷的原则,为了适合老年人户外休闲散步等需求,可以将一些精致幽静处的道路设计为曲折绵延的小路,起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3.2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住区内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停放的方式,一般应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居民家中,这给住区停车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首先是停车位数量设置不足。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居住区居民小汽车停车场(库)配置标准
分 类 每户建筑面积(m2/户) 小汽车(车位/户)
第一类 >144 1.5~2
第二类 90~144 0.8~1.5
第三类 <90 0.5~1.0
此表为2010年5月开始施行的停车标准,而在2010年之前,我们在做居住区时停车率大都要求在0.5_0.8个/户。而近几年建设力度空前,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导致私家里拥有量大增,这就使得现在大部分小区中产生大量的私家车无家可归。
再次,停车位设置不合理导致破坏小区景观,或因停车位数量不足,致使居民乱停车占用大量公用活动场地、绿地等,使得大量生活气息浓郁的优美环境变得枯燥,缺乏生气。
笔者认为改善停车问题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加强规划审批阶段对停车位数量的控制,严格执行当地关于停车率的法规及规定,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小区交付后使用的执行力度。同时严格控制地面停车率,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10%。地面停车率过大,即地面停车位设置过多会产生绿地面积过少,绿地率不足的缺点。
(2)对小区的活动场地、绿地周边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设置隔离带、栅栏或抬高上述场地地面标高,增大该场地与车行道路的高差,使得车辆不易进入上述空间,维护小区环境。
(3)采用“遮挡”的方式使停车场从视线中“消失”或不再成为环境的“主景”。如将停车位用植株绿带加以遮挡,适当采用植草砖或停车带之间种植高大树木等措施可提高停车环境质量,亦可“隐藏”面积较大的停车场地。
(4)“藏匿”停车位,即设地下停车库或架设二层人行活动平台,将停车场覆盖,需注意停车库出入口处理,防止噪声干扰及景观破坏。

3.3 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设计是住区环境设计的要点,绿化植物与人共同生长,是人们生存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对于居住环境有遮阳、隔城、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实际功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可将其作为分隔、联系、引导空间的设计要素,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使其有益于居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正是有诸多的益处,所以现代住宅区都相当重视绿化工作,居民也非常关注小区绿化建设的规划和质量。当然,住宅区绿化设计也是一门非常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问,绿化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是绿化专业一项细论文导读:计中应予配合和考虑的问题。一般选择大量而普通的易管、易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概括地说,在住宅区绿化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去追求植物群落内部结构所具有独
致的设计工作,也是住区规划设计中应予配合和考虑的问题。一般选择大量而普通的易管、易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
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概括地说,在住宅区绿化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去追求植物群落内部结构所具有独独特变化,着力营造出颇具有生命力的视觉效果,让居民可以充分感受到植物生长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4.户外活动空间与室外小品设计

户外活动空间基本可参照年龄分段即:儿童(幼儿)活动场地、青少年健身场地、成年和老年人活动场地几种。健身设施的配置应注重老人、儿童为主体的健身设施小品,并考虑慢性疾病患者或残疾人等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设施。
儿童游戏场地是居住区绿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内容,因此它的规划应与住区居民使用的各类绿地相结合。由于儿童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其体力、活动量等也随之而异。幼儿一般不能独立活动,需由人带领,活动量也较小,可与成年、老年人休息活动场地相结合。学龄前儿童活动场地则宜在住宅附近,最好在家长从户内通过窗口视线能及的范围内,或与成年人、老年人休息活动场地结合布置。
青少年健身场地则因青少年年龄及体力和知识的增长,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居住区内通常设置篮球场、网球场等对住户噪声干扰较大的场地。因此在规划布置时最好与住宅有一定的距离,以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且场地不宜太大,以免人员过于集中。此外,青少年活动场地的布置必须考虑使用方便与安全、以及场地本身的日照、通风、防风、防晒与防尘的要求。
成年及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场地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一需求更为突出。成年和老年人的室外活动主要是打拳、练功、聊天、晒太阳等。成年和老年人休息、健身活动场地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宜布置在环境比较安静、景色较为优美的地段,一般可结合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单独设置,也可与儿童游戏场结合布置。
室外环境小品是以实用性为主,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设施构件,居住区环境小品大致有以下一些:
娱乐休闲类—凉亭、座椅、花坛、喷泉、花架、游戏器械等。
信息类—书报亭、钟塔、广告牌等。
其他设施—废物箱、消炎栓、灯柱、止路障碍等。
另一些建筑小品如入口标志、煤气调压站、自行车棚等也可列入环境小品之类。
21世纪所追求的是和谐、绿色,这是我们规划设计者所需要去追求的目标。而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进行必要的关照,也是开展户外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对于那些新建的住宅小区而言,户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一定要能够与早期的设计工作实现同步,才能使这些设施的建设不需要增加花费或者是极少的花费就能够实现。对于现有的住宅小区的改造建设,就需要按照所居住居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充分饯行我们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GB 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S].
[2] 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2010.5
[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6]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