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当代教育对创造力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703 浏览:55725
论文导读:存的重要法码。因此,不少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大学毕业文凭,以便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不错的工作。由于现实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最大追求往往只是不挂科、能毕业。而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学习、深入研究的大学生正逐渐减少。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学校也缺少中学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希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大学生有没有创造力直接关系我国能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的大问题,而对大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 当代教育 知识金字塔
“毫无疑问,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爱德华.波诺对创造力的这一深刻见解反映了创造力对时代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加强教育对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而对他们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1 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正是由于创造力的重要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人们对创造力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1 创造力的内涵

对创造力的理解主要是从创新成果这个角度来界定,比如,M.Mead在解释创造力时强调:“当一个人自己想出、做出或发明了一样新东西,就可以说他完成了一次创造性活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甘有恒提出“所谓创造或创造活动,是主体综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或调节客体产生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的实际活动。”
分析以往创造力的研究,创造力主要包括两个属性:一是创造成果具有首创性,这主要是从新颖、特别,与众不同这些特点来评价的,强调在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或者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赋予它创新的意义;二是对社会具有价值摘自:7彩论文网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性,即创新的成果对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在本文中强调的创造力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创新能力,它是指学生能够用新颖的,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将此迁移至生活各个方面并做出创新的成果。

1.2 大学生的创造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民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与就业需求现状导致国民心态的独特性,文凭成为踏入社会生存的重要法码。因此,不少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大学毕业文凭,以便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不错的工作。由于现实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最大追求往往只是不挂科、能毕业。而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学习、深入研究的大学生正逐渐减少。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学校也缺少中学期间严格的管束,于是很多大学生用上网打发时间。网络信息具有及时、准确、可用性等特点,但是很多学生对没有利用好这资源,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59万人,2009年的为611万,2010年将会达到631万人,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呈上升的趋势。虽然每年都有许多的大学毕业生,但很多企业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原因是各用人单位都觉得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理论不全面,缺乏基础操作技能,综合素质能力不高,缺少创新精神。面对来自社会的反馈,我们不得不对这其中的原因进行反思。
2 当代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国家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创造力的培养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1 当代教育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教育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会会长柳斌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做出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从素质这一角度对个体进行教育。然而,现在的教育模式却已经背了离素质教育的宗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教育更强调对学生书本知识的灌输、考取好成绩、提高升学率等方面,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造力培养却忽视不管,以至于使教育成为纯粹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素质低下和创新能力缺乏的现象。

2.2 当代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从今天看明天,祖国的未来就是青少年的明天,而青少年的明天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大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大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多学科的教育,以求扩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一个大学本科生,四年下来,要学三十到四十门课程,但这种多学科发展只能让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知,很多学生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更无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习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宗旨,大学生的创造力正被慢慢地抹杀。
现在应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老师和书本不同的意见一般被认为是错误的。这种状况会使学生丧失思考和研究的主动性,不敢对老师及书本提出质疑。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指出:“在研究方面,中国学生就显得吃力,创造力不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研究课题,怯于提出质疑,崇拜权威等缺陷。”教师把重心放在课本的教学任务上,忽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知识拓展等方面的指导,而这些都是创造力所包含极其重要的素质,这样的模式无疑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唤醒。
当代教育发展不断偏向应试教育,且越演越烈,学习就是只为应付考试,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50年前诞生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用于发现和鼓励极少数超常数学人才,24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赛。10年前,中国奥数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奥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然而,被喻为青年数学家重要奖项的菲尔兹论文导读:是试卷得分,而以分数这个标准为主来衡量能力的高低,是不甚合理的,会埋没掉很多有能力却没有分数的人才。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单纯的因素,我们应结合多种方面的标准去挑选人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合理化地培养人才。创造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综合能力,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
奖却无人问鼎。学生过分地追求分数,追求个人利益,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抹杀掉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放在核心地位。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创新教育,关键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大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3 提高大学生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达此目标,必须加强创造教育,顺应国际潮流,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

3.1 加强知识的深层引导

现在的学生大多对知识理解处于表面的层次,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2500年前,孔子就已经使用这个教学观,《论语.为政》篇记载,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等人分别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对于孟懿子,子曰:“无违。”;对于孟武伯,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对子游,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夏,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面对现在多学科的学习,更需要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加深知识的深层引导,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本文中,因材施教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教师对不同学生兴趣的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事半功倍。由于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学生通常必须全面兼顾地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却不能予以重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深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加深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金字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可以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金字塔。在金字塔的底部,是基础学科,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对这些学科的要求,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甚至产生厌学、逃课的现象。在金字塔的中部,是较为感兴趣的学科,可注重其广度的拓展,但又不需其有太多深入的探讨,以辅助主要感兴趣学科的学习。在金字塔的顶端,是最感兴趣并且有天赋的科目,在这一层次,主要是强调深程度的学习和研究,力求在该学科能够融会贯通并有所创新。

3.2 改变教学模式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现在的教学侧重教以学生大量的知识,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面对大量知识的灌输,很多学生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状况显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我们提倡创造力的培养更是相去甚远,因此,教学的模式需要做出改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可固守上课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一观念。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从改变教师的思想入手。教学中,教师需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一起互动学习,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并协助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其次,加强学生动手、探索的能力。我国的普遍现象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很少,即便学校设置有实验课程,做实验也是为了验证某个现象,某些理论的正确性,大都要求学生按某些固定的步骤进行。很多学生做实验就是依葫芦画瓢,不能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对学习和研究没有帮助。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光有理论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尝试未知方法的勇气,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应多加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想法,并把想法付诸于行动,增强其动手的能力。
最后,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创新的人才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洛巴特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六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和环境。这六个因素相互影响,以综合效果发挥作用。

3.3 合理应用考试体制

考试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早在1975年,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放在了首位,然而对比我国的人口数量,教育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如何能快速在浩瀚的人海中选拔人才并予以深造培养,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且有效的必要手段,高考体制便应运而生了。高考在20世纪末为我国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社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现在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封面www.7ctime.com
我们对考试有着错误的认识,单纯以书本死板的知识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对考试进行重新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是要改变考核的主要内容。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个基础的铺垫,能否灵活的运用知识才是掌握知识的精髓。一个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绝不仅仅只会纸上谈兵。因此,把对书本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其次是要改变考核的方式。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闭卷考试,但这种考试更多的是考核一个人的记忆力水平而不是真实的能力水平。我们可以使用面试、论文、作品为主,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科的特征,多种方式地考核能让我们选拔出更全面的人才,这也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
最后是要改变考核成绩的标准。我们现在的升学考试、职业考试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试卷得分,而以分数这个标准为主来衡量能力的高低,是不甚合理的,会埋没掉很多有能力却没有分数的人才。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单纯的因素,我们应结合多种方面的标准去挑选人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合理化地培养人才。
创造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综合能力,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一流人才”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实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不能“论文导读:]Sternberg,R.J.&Lubart,T.I.,“Aninvestmenttheoryofcreativityanditsdevelopment”,HumanDevelopment[J]34(1991).pp.1-32.[2]甘有怛.创造·创造力·创造学.学术论坛[J].1984(3).[3]叶松庆,杨振宁.治学精力对于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3).上一页123
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的大问题,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大问题。只有创造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Sternberg,R.J.&Lubart,T.I.,“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Human Development[J]34(1991).pp.1-32.
[2]甘有怛.创造·创造力·创造学.学术论坛[J].1984(3).
[3]叶松庆,杨振宁.治学精力对于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