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高校加强培养创新就业能力-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668 浏览:33783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越来越突出,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更加全面的摘自:7彩论文网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7ctime.com
要求,这就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培养大学毕业生创新就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体制机制,为实现创造性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把毕业生和高校纷纷推向了市场。丢掉了“铁饭碗”的大学生和高校,一方面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力,一方面不得不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33.7万人猛增到187.7万人,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创记录的660万人。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大学就业成为社会问题,加上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就业更显艰难。
然而市场真的“饱和”了吗?大学生就业难,难在“找到一份工作”吗?现实的情况大多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结构性失调这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即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这造成社会上仍有大量空余工作岗位需求,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状况。其中的原因既有大学生不愿意从事某项工作,也有大学生无法胜任岗位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反应出的核心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学校、毕业生、社会这三者应该是“生产者-产品-市场“的关系。学校作为“生产者““加工”出来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直指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中的弊端。高校使用相同的教材,以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按统一的办学组织形式和评价定位模式,趋同教育结构造成教育产品单一,难以满足社会或市场对人才需求。这种定位偏差进而影响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质量评价及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一点来看,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责任十分重大。
有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探究,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企业座谈及专家咨询等方式,调查了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可分为9个因素: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
这表明就业能力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就业能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拥有的某些特质,而且还与个人环境、个人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策略以及外部的结构因素有关。要具备充足的就业能力,个体不仅需要充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与个人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场信息以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就业能力的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多学科课程平台。

专业技术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对应的是人才培养中基础的课程教育。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视野广阔、功底深厚、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3],那么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必须以此为目标,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适时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落后的课程结构,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
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保留最基础、最有用、最有价值的基础课程,确保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设置“少而精”的专业必修课,让教学方式和内容与时俱进,学生课堂上学习的东西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尤为重要的是,要敢于打破学院和专业学科之问的界限,促进交叉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全面提升自己,避免对某一领域一无所知。

二、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技术素质,增强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实践环节中,学生不仅能够增长实践经验、促进自查与自省,还能在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等方面得到提升。要想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水平,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必须搭建创新型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与职场环境相当的训练。
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以创新实践的思想为指导,站在专业的、实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的职业训练,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入讨论,自主进行设计、创意、实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二是借鉴德国著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思想,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学生与企业接触的机会[3]。可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到企业完成实践部分的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介绍学生到企业进行假期实践和实习,甚至把生产实践作为全部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等等。总之要让学生亲身投入现实的工作环境,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4],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从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几个方面入手,让大学生从思想上做好就业的准备。从长久发展来看,这帮助学生从步入大学校门开始,就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定位,确立适当的职业目标,正确认识就业市场,从而培养起健康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
虽然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职业规划的教育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职业规划论文导读:
教育模式。高校要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机构,聘请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做职业规划导师,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就业规划指导。

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之外,还应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路。
高校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开展讲座、竞赛、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6]。例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很好的平台。总之,让学生在实践中触碰创业、寻找创业机会,进而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
这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必要的时候聘请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避免盲目创业。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配合。
[参考文献]
赵国霞、李山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105-107.
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30(1).74-77.
[3]任艮丰、刘其城,从就业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0. 2(2).2-3.
[4]李月云,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培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
[5]王韧农,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着力提高大学生可就业能力[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7(4).1-4.
[6]肖媛媛,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0.3(下).156-157.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