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过程中体验, 探索中发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89 浏览:14202
论文导读:并非易事,因此,本文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为例作深入探讨。初中新教材编者非常注重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可能教材篇幅的限制或有意为之,仍有些知识隐去了数学研究的原创性过程,如“平滑”、“无限接近”等,这都需要教师的创造性设计。师:若画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第一步做什么?生:列表,选取适当的
“经历……过程”、“探索”、“发现”是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在“经历……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而探索是发现问题的温床,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土壤。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暴露和展现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从“经历……过程”到发现,并非易事,因此,本文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为例作深入探讨。
初中新教材编者非常注重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可能教材篇幅的限制或有意为之,仍有些知识隐去了数学研究的原创性过程,如 “平滑”、“无限接近”等,这都需要教师的创造性设计。
师:若画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第一步做什么?
生:列表,选取适当的自变量值,算出对应的函数值。
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只选取了正值,有的选取的数值没有对称性等。我立即追问:怎样的数值才为适当?学生们对解析式初步梳理后,选取了自变量-3,-2,-1,1,2,3,都能自觉地避开0。但在描点连线时,有不少学生连成折线,图像“起角”,短、断,没有无限伸展的形象,有的学生甚至将(-1,-2)和(1,2)两点也连了起来。
由于直线的负迁移,干扰画反比例函数图像, 令学生陷入思维误区,出现各种错误实不足为奇,教学是生成的,这些典型的错误,也是展现思维过程的良机,教师要灵活机智抓住机会去引导,让学生“经历……过程”,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师:图像(指图1)的走向、趋势明显吗?为什么会这样?
生:不明显,因为描的点太少。
学生增加了一些点,画出图2,图像明显不断地靠近坐标轴。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初步观察得:当自变量取值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时,描出的点越来越靠近轴;反之,描出的点越来越靠近轴。
师:点的走向明确了,那么函数的图像就是这两条折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线吗?(学生在思考,停顿片刻)
师:如果将自变量

1、2的距离折半,算出对应值后描出的对应点在哪里?

生1:可以验证一下,经过点(1,2)与(2,1)的折线段所在的函数表达式是y=-x+3,折半后的对应点A(■,■)在函数y=■的图像上,但不在折线段y=-x+3上,所以,这条折线(图2)肯定不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高明的证伪,投去赞许目光)。
生2:那将这三点连起来不就行了吗?
师:如果顺次连结此三点,会是什么形状?
生3:依然是折线。
师:是否就是反比例函数图像真面目?
生:不是,仍有函数对应点落在折线外。
师:那可否一网打尽呢?
生:描的点之间的间隔小点再小点。
师:对了!如果我们将自变量1至2间的距离不断折半,即■,■,■,…,计算出相应的函数值,由此描出的点相隔就很紧密,将它们连起来,同学们想象一下,变为什么?(图3)。
“平滑曲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联想到了正多边形过渡到圆的情形)。“平滑曲线”终在一翻经历后生成。
请学生们画出函数y=■的图像。
这次虽有平滑效果,但新毛病来了:图像卷尾、翘起、与坐标轴相交,表面上看是由于粗心描点造成的偏差,实际上病根在 “数理”未理通,故而缺乏对图像走势的宏观把握。这时必须引领学生从“数”(解析式)这一根本点出发去经历这一核心变化过程,方能入微。类似的误解还有:双曲线与坐标轴永不相交,它们必在很远的地方平行。的确,单靠描点、手绘在技术上很难避免在很远的地方平行的嫌疑,不能单靠“形”解决问题,需回归到“数”,经历数形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