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碰撞之后澄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48 浏览:68205
论文导读:
摘要:人类是世界上情感最丰富的动物,艺术则是人类情感在内心急剧碰撞的产物。本文旨在通过对艺术创造过程的简单剖析来阐释艺术家在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情感产生积累释放
1672-1578(2012)05-0040-02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过:“当心灵装得过满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会让自己的力量、痛苦和欢乐涌流出来,溢向世界和人间。”的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现实的复杂性会让每一个身在尘世的人去追寻一处心灵的寄居地。而当心的力量载不动外界的负累时,也唯有发泄以求得心灵的宁静。于是,在向自由方向不懈追求的人类选择了艺术作为其到达永恒彼岸的桨,并通过它来达到涅槃后的空灵与澄明。而要在艺术的领域有所作为,对于艺术家来说,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致性无疑是其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艺术家的感物起兴,产生创作的冲动,到体验、想象、妙悟、传达等等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情感的参与。
1 艺术情感的产生——美的开始
人的情感活动总是由生动的对象所激起的,而艺术情感的萌发总是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艺术情感固然离不开艺术家心理天赋,但主要的还是靠客观事物的触发,情感只有在生活的触发下才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中得以孕育。乐府古辞《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指出著作是为“舒愤懑”,陶渊明回家时的“载欣载奔”,韩愈的“物不得其平则鸣”“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这些都说明,是生活给予了人类喜怒哀乐的源泉。即便尼采口中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要产生强大作用,也需要在生活中去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就如同同志曾经说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现实生活中的第一印象往往对艺术家的刺激特别强烈,这种印象也往往成为艺术家的创作诱因。艺术家艺术情感的触发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形:(1)当艺术家看到或感受到某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会一直影响其一生的艺术创作。比如雨果在十六岁时巴黎法院门前的广场上看到对一位犯了“仆役盗窃罪”的年轻姑娘的行刑使他产生了要永远和法律的恶劣行为做斗争的想法,后来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他的创作。(2)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的接触使艺术家心中豁然开朗,好象长期积压在他心中的思想、情绪、感情顿时有了依附。比如苏联著名作家马卡连柯用十三年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却理不出头绪,苦于无法下笔,但与高尔基一席话后,却茅塞顿开,灵感蓦然而至,终于写出了《教育诗》。当然,并非客观事物的刺激对所有的人都有效,只有对那些感知敏锐、情感丰富的人才会真的起作用。一个内心空虚、麻木对生活没有的人是毫无用处的。
2 从积累到释放的临界点——祈求灵感的痛苦涅槃之旅
艺术家创造出好的艺术品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艺术家身在其中无疑是经历了一场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痛苦的涅槃。从构思到材料的收集,在肯定与否定、得到与放弃之间,艺术家不得不一次次忍受心灵搏斗的痛苦,在主客体融合中使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安慰。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常遇到这种情形,他感到苦闷,但是由于把苦闷表现为形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甚至在眼泪里也藏着一种安慰。”[3]毕加索也曾对他的友人克里琴·泽尔瓦斯(Cheistian Zervos)说过:“当我再枫丹白露森林中漫步时,那一片翠绿使我感到难以承受,所以我必须把这种感觉用绘画的形式发泄出来。是绿色在支配一切,画家作画只不过是想快一点卸下他那感觉和视觉上的重负而已”[4]可见,艺术创造为艺术家带来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冲击,而艺术品就在这每每的冲撞中产生。
在这场痛苦的跋涉中,艺术家最欢迎的是灵感的到来。然而灵感并不是能够由人自由控制,艺术家生命中不同的积累都在若有若无牵引着它以不同的方式或早或晚的出现。因为艺术家在他的意识仓库中贮存着他的人生经验、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平时这些信息都处于休眠状态,当艺术家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只有一部分与创作有关的信息进人意识的兴奋状态,其余的信息仍处于潜在抑制状态。然而一旦外界中无形或有形力量冲击它潜伏的中心时,处于休眠状态的有用信息便会从脑海底层迅速翻腾上来,与新的信息相交织并迅速作出反应,形成一股股强大的意识流,冲击着艺术家的思维。这时艺术家就可能因为这短暂的灵光一现产生灵感。可是灵感毫无规律,所以它才让艺术家感到痛苦。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尽管艺术交织着感性和理性的痛苦,但在整个艺术过程中艺术家的似乎始终伴随着理性。别林斯基在论艺术时就说过:“永远是观念在人的心灵中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并且永远向往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纯粹精神的、道德的、极其完美的热情。”[5]可能也正是在这种理智与情感相互的交锋中激荡出优美的艺术作品才经得起艺术欣赏者的细细品味,流传于世。
3 能量的释放——通向澄明的必走之路
世纪老人巴金曾在谈自己的文学创作时谈到过:“我心里有团火在熊熊燃烧,我脑子里不停地响着一个声‘写吧,快写吧’,我觉得满身波涛般奔腾的情等待着倾吐,我对祖国对人民有多么深的爱。我要写,我要多写,……我要奋斗下去。我的火是烧不尽的,我的感情是倾吐不完的,我的爱是永不消失的。”[6]这段内心剖白把作家依靠内心炽热的情感作动力,进行不懈的文学创作讲得很透彻很生动。其实,这段话也适合于所有的艺术创造。艺术家在创作中,内心的艺术情感已具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它形成了一种内部压力,一种张力状态,内在张力会迫使主体进行一定的活动。这时,艺术家经过长久且痛苦地艺术孕育过程,集聚在脑海里的所有思考瞬间化作巨大的能量,这股力量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优美的艺术品产生了。这时的艺术家也就会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一种通晓全局的愉悦。尽管他在论文导读:
现实中可能受尽磨难、处处碰壁,但这些磨难已变成了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笔可贵财富,使他在艺术这个无歧视的王国中成为高高在上的君王。
比如李白一生终不得志,但在诗歌领域却所向无敌。他把他一生的豪情都消散在酒和诗中,以豪情化作剑气和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就单拿《静夜思》这首童叟皆知的诗来说吧!简单的意境却能化为耐人咀嚼的哲理。想象着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一轮皓月下伫立着的孤独身影,会体味出月宇的无垠和自我的渺小;想象着如水银般泄满大地的月光与在清风中微微晃动的影子,也会进一步体味出月华的永存和生命的易逝。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前程的迷茫都融进在茫茫的月光之中,胸中的叹息尽出。
综上所述,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难事,但是人们往往有一种曲径通幽的变通式的逃避本领,这就是艺术。在艺术的殿堂里,人们把对现实记忆情绪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用碰撞出的最后那点澄明不仅使人类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而且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或许没有这种方式,人生的缺憾就无以表达,人生也许就只有苦难,而亮丽与潇洒,与欢悦就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苏)高尔基.论文学[M].人民出版社,198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文艺,第64页.
[3]黑格尔.美学(上卷).第61页.
[4]布鲁斯特·吉谢林(Brewster Ghiselin)编.创造过程论文集[M].伯克利1952年版,第51页.
[5]转引朱狄编.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4.
[6]巴金.序跋集[M].花城出版社,1982.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