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文学话语中“移情与离情”指示性分析-一般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55 浏览:95997
论文导读:情感共鸣。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何自然,1991)。“移情”与“同情”(sympathy)不同,“移情”是一种更主动的情感移入,主要体现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不仅能设想并理解他人用
摘 要:文学作品、影视影像乃至动画漫画等一系列涉及言语行为的材料均可以为语用分析提供相应语料。与此同时,对上述语料的语用分析不仅能够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本文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为研究对象,以移情与离情等语用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以及具体语境,探讨了其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功能,旨在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乃至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移情与离情指示语《三国演义》
一、引言
随着语用学的扩展与延伸以及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的拓展,文学语用学逐渐成为当今语用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文学和语用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指示语、话语分析、预设等均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语料。对文学作品的语用学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而且也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读者的语言鉴赏能力。杜小红以《红字》中人称指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人称指示语非常规选择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其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尽管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谈及如何把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以及如何把文学与语用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与例证。
长期以来,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以及其特殊的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政治家、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对象。《三国演义》自问世至今,出现了多种整理、评价版本。然而,纵观各个版本不难得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刻画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核心人物。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有名的雄辩家(沈伯俊,2002:151)。本文以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为主要对象,以语用移情与离情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诸葛亮话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诸葛亮作为“雄辩家”这一形象,并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乃至文学作品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背景

指示(Deixis)来自希腊语,意为pointing或indicating。指示语是语用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反映了语言结构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理解、传递信息的关键。指示语可分为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方位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和社会指示语。指示语的使用往往体现在其移情与离情性应用当中。
移情(empathy)源自德语“einfühlung”一词,“移情”于19世纪后期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美学研究中,主要是指人们在欣赏某物体时把个人感情移入该物体当中。移情不仅是美学观点,还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移情是指人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产生与他人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也即情感共鸣。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移情指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何自然,1991)。“移情”与“同情”(sympathy)不同,“移情”是一种更主动的情感移入,主要体现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不仅能设想并理解他人用意,而且愿意站在对方角度进行多方位思考;而“同情”主要表现为主体对他人遭遇或不幸在感情上产生的共鸣,是一种被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对他人心理境界的感受或感知。与“移情”相反,“离情”主要是指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不合作”,即由于交际者双方心理或情绪上的趋异或对立性而导致的言语对立现象。具有离情功能指示语的使用可以制造并拉大交际双方的心理、情感距离,以表示说话人的冷淡、疏远,从而达到其交际目的。(冉永平,2007:334)

三、文学话语中的移(离)情性分析

语用移情功能在于体现交际者双方情感或心理感受方面的趋同,或催生交际双方之间的亲密关系。而语用离情则体现二者之间的趋异或对立以拉大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较多地使用具有语用移情的指示语有助于实现交际者双方的一致性以及相互认同,从而促使双方达到彼此所期待的交际效果。与此相反,在交际过程中,语用离情指示语的出现则能体现实现交际者双方的心理趋异。(冉永平,2007:334)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众所周知,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国谋士、宰相,具有极高的政治才干、军事才能以及雄辩能力。以下笔者将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话语为主线,从移情与离情的角度探讨诸葛亮的言语交际才能,旨在为文学鉴赏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为言语交际提供新的突破点。

(一)移情性分析

为了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不仅要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也须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充分满足对方的心理、情感需要。这就是语用移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从本质上来说,语用移情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者双方的心理趋同,从而缓和人际关系,以实现交际者所期待的交际效果(冉永平,2007:334)。语用移情功能主要通过语言的选择来实现,比如“我们”“咱们”“咱爸”“咱妈”“咱儿子”等人称指示语。
以《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诸葛亮与孙权源于:7彩论文网大学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的对话为例: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