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视角下《论语》选段翻译批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48 浏览:15955
论文导读:论。翻译批评最直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指导和启发译者,提高翻译质量。谈到翻译批评离不开它的标准,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都堪称是中国特色的翻译批评标准论。在国外,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KatharinaReiss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
摘 要:《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它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评析《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证明了翻译批评在提高译者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 《论语》; 翻译批评
一、前言
翻译,即语言的转换,它包括相同语言的语内转换和不同语言的语际转换。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学作品语际转换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依照的重要原则。我国众多古代文学作品曾被多次译为外语读本,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有力的素材。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篇幅不大,但其内容博大精深,风格言简意赅。因此,对其英译本的翻译批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译者提高翻译素养,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即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作出评论。翻译批评最直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指导和启发译者,提高翻译质量。谈到翻译批评离不开它的标准,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都堪称是中国特色的翻译批评标准论。在国外,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 Katharina Reiss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Reiss 的学生汉斯?弗米尔( Hans J. Vermeer) 在 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等,其中目的法则主要阐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法则主要阐释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忠实性法则主要阐释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目的论不仅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目的论的重要法则运用到翻译批评研究中分析《论语》英译作品。

三、目的论视角下《论语》选段的翻译批评

对原文的充分理解是进行翻译的前提。译者在翻译《论语》这类古代经典著作时要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和适当的把握,方可在翻译时做到忠实原文并保持原文简练的风格。
《论语》的译本多达十几种,在早期欧美的译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有 19 世纪下半期英国汉学家 James Legge(理雅各)在 1861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1886年间出版的译本; 20 世纪影响比较大的有英国汉学家 Arthur Waley(亚瑟?威利)的译本等;在国内,早在一百多年前辜鸿铭先生就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现当代的《论语》英译本较多,且各具特色。
《论语?学而》篇中的首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选段的基本含义是: 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 有相同志向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此选段译文就以 James Legge(理译)、Arthur Waley(威译)、辜鸿铭(辜译)为例:
理译: 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it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威译: 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辜译: 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目的是传播源语文化,让目标语读者感受源语文化的魅力。从目的论角度讲,这就要求译者以“传播源语文化”为目的,并以之指导自己的翻译行为。
“子曰”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常写在姓的后面。辜译用 Confucius,显然是为了点明“子”指的是谁,这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有益于他们容易接受孔子,体现了译者向西方传播中国文论文导读:汉语中“不也是…的吗”,“说”是一个通假字,同“悦”,“高兴、喜悦”之义。此句的翻译难点在于句式。从语际转换角度来讲,前两译本均运用反问句式使原文的语气在译文中得到了忠实的传达。而辜译本中的陈述句式“Itisindeedapleasure……”使译文的口气略显的委婉,不同于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未将原文反问句的文化神韵传
化的思想; 而理译、威译将其译为the Master,是为了传达“大师”之意,此译法虽然保留了原文人物的身份特征,但目标语读者不禁会问 Who is the Master? 因此,前两者译文的文化传播效果稍显逊色。“学而时习之”中的“学”指学习。前两位译者将其译为“learn”是恰当的,但辜译本中“学”被译为“acquire knowledge”,有欠妥当。因为在二语习得理论中,“learn”强调的是“学得”,而“acquire”强调的是“习得”。在古代学堂中接受儒家思想和文化显然是“学得”而非“习得”,因此“acquire knowledge”的译法淡化了中国古代学堂文化的内涵。“而”是一个虚词,表示递进的关系,译本中的“and”或“with”的复合结构都能表达这种关系,体现了译者在语际转换中对原文词句关系的合理把握,是目的论中忠实性法则的具体表现。“时”指时常、经常,“constant”、“at du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集www.7ctime.com
e times”都是可接受的,而辜译本中的“as you go on acquiring”指“在整个习得过程中”,译文过犹不及,有失忠实性。“习”指复习,正确的译法为“to review”,但在辜译本中为“practice”,而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 Chinese Dictionary 和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两本词典均未释义“practice”有明显“复习”或“review”的含义。理雅各将其译为“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即“坚持不懈并应用于实践”,这与原文“习”的含义有些许区别。因此在翻译“习”时,威译反映出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成功实现了语际间的转换。“之”是一个代词,指学过的知识,除理译本外,其他译者均对该词的翻译进行了宾语从句的处理,句式易于让目标语读者接受,是目的论中语内连贯法则的恰当体现。
“不亦说乎”中“不亦…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常用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不也是…的吗”,“说”是一个通假字,同“悦”,“高兴、喜悦”之义。此句的翻译难点在于句式。从语际转换角度来讲,前两译本均运用反问句式使原文的语气在译文中得到了忠实的传达。而辜译本中的陈述句式“It is indeed a pleasure ……”使译文的口气略显的委婉,不同于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未将原文反问句的文化神韵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在古汉语中指“同门子弟”,而并非现代意义的“朋友”。多数译者译为“friends”表明对原文理解有偏差。“自远方来”比较易懂,即“从远方来”,理译和威译都是比较忠实的翻译;辜译本中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后面又加上了“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虽然看起来有些多余,但也却传达出原文内在深意。
“人不知而不愠”中,“人”指“别人”,“知”字虽无宾语,但意为“别人不了解自己”,从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的角度来讲,各译本都是恰当的译文。“而”在这里是一个虚词,表示转折的关系,“though”和“even though”都是准确、忠实的译文。 “愠”指“恼怒、怨恨”,译本中的 “ discomposure”是比较贴切的; 威译本中的“to remain unsoured”是一种创新的译法,但“unsoured”一词在此语境中的忠实性和准确度仍有待商榷。
“不亦君子乎”中“君子”指“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译本中的译法有“a gentleman”,能达意。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理译本中的“a man of complete virtue”,此译法译出了“君子”一词的内涵,使译入语读者立刻感受到“君子”的风度,成功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神韵。辜译本中的“a wise and good man”强调“聪明的人”,但“聪明的人”不一定是“君子”,这样的译文不能充分体现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
从整体上看,此《论语》选段的各种译本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向目标语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但译者对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的把握却是不同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译本在不同的翻译标准下被评析都是有缺陷的,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每一个译本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特点,因此缺陷又为什么不能被理解成一种“美”呢?
四、结语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充分体现。有了文化,就少不了传播和传承,鉴于德国功能主义的目的论,文化翻译活动以促进东西方交流为目的,翻译工作者应该在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的指导下译介。同时,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也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批评工作者却要避免主观审美的批评范式,才能有效地对译文展开分析和评价,促使译者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Waley,Arthur. The Analect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冯伟年. 最新汉英翻译实例评析[M].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4]辜鸿铭.辜鸿铭文集( 下卷) [M]. 黄兴涛,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王福林.论语详注及英译[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6]杨伯峻,吴树平. 论语今译[M]. 潘富恩,温少霞,英译. 济南: 齐鲁书社,1993.
[7]杨晓荣. 翻译批评导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