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管理机制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转管理机制研究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984 浏览:85903
论文导读:企业组织很难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消费者和应对竞争对手,迫使企业寻求外部知识来源。组建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开展合作知识创新,开始成为企业组织的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对弥补知识缺口的需求以及构建组织知识优势的需要,企业需要与外界组织建立广泛的知识合作关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交换与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共享、知识
【摘 要】本文在剖析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涵义的基础上,对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利益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动力机制,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可或缺的协调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管理机制;利益机制;信任机制;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知识更新加快,企业组织很难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来满足消费者和应对竞争对手,迫使企业寻求外部知识来源。组建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开展合作知识创新,开始成为企业组织的重要战略选择。基于对弥补知识缺口的需求以及构建组织知识优势的需要,企业需要与外界组织建立广泛的知识合作关系,实现知识在不同组织间的交换与共享,从而构成集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等功能的网络结构体系,即知识共享网络组织(knowledge networking organization,KNO)。本文研究这种由独立组织构成的,以知识共享与创新知识为运作目标的具体网络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识服务机构等独立组织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运作目标而形成的松散的、动态的网络型组织,具有自组织性,其形成与运行过程不存在外部指令,而是按照某种相互默契的“规则”行事。首先,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激发成员组织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作的动力机制。其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运行强调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可或缺的协调机制。再者,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临时性、动态性、多利益主体性,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涵义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主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识服务机构等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组织为结点,以成员组织所拥有的核心知识能力为运作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新型组织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结点组织相互之间的知识交流、传递和转移,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满足组织发展过程的知识需求。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1)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能相互提供互补性知识资源的组织构成;(2)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成员组织是基于自身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来参与网络组织运作,其运作过程体现为知识链的重新构建;(3)建立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成员组织之间相互学习与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从而满足组织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以此获得未来收益;(4)作为一种具体的组织运作模式,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运作强调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来体现其合作宗旨,从而获取并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而非在缺乏实际沟通与知识交流的情况下,仅仅利用不同运作领域组织间的分工合作,获取暂时的最大收益的情况。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形成深刻地揭示了网络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它突破个体组织的有形界限,通过对整个网络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单个组织战略发展过程中知识储备的不足,实现知识低成本交流与共享。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特别强调的知识资源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突出组织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求同外部的知识合作,倡导知识的相互交流与共享,以一种“知识网”的形式来实现知识在整个运作领域的再分配和再利用,加快知识创新与发展的速度,从而促进每个成员组织和各个领域的发展。

二、利益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组织面临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这一新型的组织模式己经成为组织快速响应市场机遇和满足知识需求的主要竞争战略。这种战略显示了组织在速度、技术、成本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合作优势。然而它的集成性和开放性也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管理和控制的难度,特别是网络成员间的收益分配问题。由于各个成员组织所处环境、价值观和在合作过程享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对同一收益分配方案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难以形成各方认可的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而收益分配合理与否又会反过来影响组织积极合作或退出的态度。因此,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激论文导读:
发成员组织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7ctime.com
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利益分配问题是合作型组织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传统利益分配的理论基础是边际生产率分配理论,它主张用市场机制解决利益分配中的问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本重要性的不断凸显,传统的利益分配理论和模式己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而言,动态的组织结构和大量的隐性资源(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等)投入等原因使得利益分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且,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不仅很难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合作伙伴各自在合作中所做贡献的大小,而且所获得隐性收益也难以观测和计量,许多分配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因此,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收益分配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得以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是支持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主要动力机制。

三、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可或缺的协调机制

信任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成员伙伴之间彼此沟通与有效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信任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基本运行机制和主要协调机制。通过信任,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得以大大降低。首先,信任可以有效降低处理事务的管理成本、防范投机行为,而且也能有效降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将成员组织导向良好的合作行为,从而促使网络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应用,从而提高组织的合作成效。其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中的信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性社会资本,它可以减少搭便车和其它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信任的可获得性,降低信息搜寻和商业交易成本,它为技术上和法律上相互分离的成员组织间创造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讨价还价的条件。通过成员组织间的持续互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不仅可以相互了解而且可以发展出基于知识的信任或平等的标准,而且这种基于信任的反复交易对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者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它提供了分享机会和有价值信息的渠道,成为网络成员知识共享与创新,共同创造知识价值的基础。 参与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网络成员最担心的是其他伙伴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合作者行为的可预测性。详细的合同是合作者行为变的可预测的一种机制,但由于合作知识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合同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多的约束,作用效果有限,而信任是另一种重要的机制。来自相互认可的基于知识的信任,共同的行为准则在合作关系中创造了自我约束的力量,这可以成为正式合同约束的有效替代。在信任存在的地方,知识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以减少,组织不必选择详细的合同作为确保行为可预测性的手段。通过持续互动而在网络成员之间培育信任,这种信任将会成为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一种重要的协调机制。

四、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尽管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能够带来单个企业组织无法获取的网络利益,并通过利益分享使网络成员组织实现共同成长,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共享网络组织都能取得成功与辉煌业绩。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是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制度安排,市场治理的机制和科层治理的命令机制失去了作用基础,它是一种极难管理的“中间组织”形式,存在着很高的运行风险,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为网络组织的顺利运作创造条件。
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风险主要是由于知识交流与共享过程中给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整体和各成员组织带来的各种风险。例如,由于市场竞争领域发展的不确定性而给网络组织带来的总体运作风险;由于伙伴组织的不稳定性给网络组织知识合作带来的管理风险;再者,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现在的合作伙伴可能随着知识共享网络组织合作任务的结束而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从而在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知识共享网络组织的成员组织本身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的情况,导致技术与知识产权风险将大大增论文导读:Networkstructureandinnovation:Theleveragingofdualnetworkasadistinetiverelationaleapability.StrategieManagementJoumal,2007(28):585-608.GreveHR.Inter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heterogeneoussocialstructure.OrganizationStudies,2005,26(7):1025-104

7.StefanKr?tke.RegionalKnow

加,等等。具体来说,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构建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因选择了不适宜的组织成员而导致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风险;各个成员组织合作目(下转第60页)(上接第58页)标不一致而产生的目标冲突风险;因各成员组织组织文化不兼容而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风险等。在知识共享网络组织运行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由于组织成员间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产生的委托风险;因知识提供方的管理疏忽或知识接受方的非法侵占而导致的知识泄漏风险;知识合作项目不能按期完成的工期延误风险。因此,如何针对知识共享网络组织上述各类风险因素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并举的风险管理机制,是知识共享网络组织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李丹,俞竹超,樊治平.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6):620-623.
黄哲.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联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本文,2005.
[3]李丹.知识型网络组织的构建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本文,2003.
[4]Jutta Gruenberg Bochard,Petra Kreis Hoyer.Knowledge-networking Capability in German Es:A Model f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 (7):117-142.
[5]Escribano A.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eh policy,2009,38(l):96-105.
[6]Cowana R,Jonard N.Networks structure and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4(8):1557-1575.
[7]Jenifer Spencer.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fl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8 (24):217-233.
[8]ExPósito-Langa M.,Molina-Morales F.X.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Industrial Distriets: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Regional Studies,2010, 44(l):98-122.
[9]Capaldo A.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The leveraging of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etive relationale apability[J].Strategie Management Joumal,2007(28):585-608.
[10]Greve H R.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heterogeneous social structure[J]. Organization Studies,2005,26(7):1025-1047.
[11]Stefan Kr?tke.Regional Knowledge Networks:A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 to the Interlinking of Knowledge Resources[J].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2010(1):831-864.
[12]Yen Ting Helena Chiu.How Network Competence and Network Lo论文导读:t,2006(7):259-276.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870016)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1CGD016)研究成果之一。上一页1234
cation Influe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keting,2009(1):1137-1159.
[13]Mentzas G,Apostolou D,Kafentzis K,Georgolios P.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trading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6(7):259-27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870016)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1CGD01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