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主观主观幸福感目前状况调查与特征分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11 浏览:72625
论文导读:
什么是幸福,如何衡量幸福,怎样才能幸福?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很多学科都对其进行过探讨。可是,从来都没有哪个学科能够像心理学这样专门开辟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来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共同撰写的《积极心理学导论》(2000)为标志,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积极心理学。特别是,由塔尔·宾-夏哈尔博士(TalBen-ShaharPh.D.)主讲的《哈佛幸福课》(原名为《积极心理学》),经网络公开课介绍到中国以后,迅速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幸福”一时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幸福很多时候并无确切而统一的标准,它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已(主观幸福感),具有个体与文化差异。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各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转变,仅仅通过物质的满足程度、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已经不能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标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活质量的标准中应该考虑主观因素。而主观幸福感正是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近年来,大学生人际冲突加剧,辍学、厌学等现象司空见惯,现象也屡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了解当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有助于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70人;文史类专业179人,理工类专业114人;大一72人,大二97人,大三46人,大四78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甘肃省某高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由Fazio在1997年编制,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性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3]。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越高。量表包括6个因子: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以及松弛与紧张(RT)。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

1、女性为0.95,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l

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均分为21.09(大于18),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在中上水平,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所处环境较为满意。“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3.92±0.55)、“对健康的担心”(3.8±0.76)、“精力”(3.48±0.7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3.59±0.68)以及“松弛和紧张”(3.43±0.65)等维度的均分都高于中等水平(3分)。但是,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2.87±0.61)维度上低于中等水平,反映出大学生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P<0.05);其中在“对生活的满足”、“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和紧张”三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
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差异分析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城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除“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之外)高于农村大学生(P<0.05)。
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结构差异分析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P<0.001)。
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稍高于男生,但无显著差异(P>0.05)。
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5反映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不存在差异(P>0.05),其中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其它年级,而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相对于其它年级最低。
三讨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专业差异,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与郑雪等的结果不同,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学科差异[4];与尹海兰的研究结果相反,她认为理工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这可能是由于抽样方法不同或抽样对象的构成不同造成的。文史类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较小、娱乐活动较多,理工科学生实验课程较多、生活相对单调,但是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情况相对好于文史类学生。因此,研究结果的不同,需要考虑抽样对象中文史类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的比例是否适当,所在学校和地区的就业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城市大学生在总体和各分量表(除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这说明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要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越幸福。由于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学习条件一般都比农村大学生好、生活上压力较少,而农村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学习条件都较差,所以导致他们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要比城市大学生少。这与谢敏芳、李黎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城市大学生[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结构差异研究相对来说较少,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与我们的经验和假设不太相符。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等玩伴,会比非独生子女感受到更多的孤独和寂寞,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与一般经验的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抽样对象的年龄特点造成的。我们的一般经验和基本假设可能更多来源于对年龄较小独生子女的印象。但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家庭中只有自己一个孩子的生活,而且他们的交往对象和社交领域也不同于年龄较小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并不只局限在家庭中。此外,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大学阶段是发展亲密关系(恋爱关系)的时候,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他们并不缺少恋爱对象。所以,独生子女大论文导读:陈静,杨宏飞.杭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52-55.张利霞,霍建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5):33-34.杜军,张欣,何宝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138-139.周翠金,王洪礼,周涛峰.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贵州师范大
学生并不会像年龄较小的独生子女那样会有较多的孤独感。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陈静、杨宏飞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只在“精力”这个因子上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这与张利霞、霍建勋(2009)测得的结果相同[7]。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不存在差异,其中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其它年级,大四学生相对于其它年级幸福感最低,这与杜军、张欣和何宝平的研究结果相似[8],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
四对策与建议
1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目标理论认为,目标和需要实现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因此,幸福感会因人们的价值和的不同而有差异,目标的不同层面与幸福感的不同成分相联系[9]。如果大学生能够充分地相信自己,由自己的兴趣和实力来决定目标,让目标吸引自己前进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具有了从事任何活动,并且达到任何一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大学生一旦敢于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着这个目标投入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时,离自己的目标不远了,将会产生较高的幸福感。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的本质和获得幸福的途径
首先,幸福面前人人平等,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必须靠自己付出努力,而不是靠别人,越是刻苦勤奋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享受到的学习的乐趣就越多,进而感受到的幸福就越高。
其次,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可以对内向的学生引导他们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仅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最后,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叶浩生,郭永玉.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4.
[3]杨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2008(10):182.
[4]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4):49-50.
[5]谢敏芳,李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与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6):105-106.
[6]陈静,杨宏飞.杭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52-55.
[7]张利霞,霍建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5):33-34.
[8]杜军,张欣,何宝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138-139.
[9]周翠金,王洪礼,周涛峰.贵州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