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互换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革新与实践探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98 浏览:21406
论文导读:
摘要:针对安徽工程大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课程特点,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实践环节和完善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互换性;教学改革;实践;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王建彬(1982-),男,安徽临泉人,安徽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讲师;朱协彬(1964-),男,安徽濉溪人,安徽安琥工程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机械与材料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的研究成果。
1007-0079(2013)32-0105-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工科院校中机械类各专业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在机制专业学科基础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介绍几何量的精度设计和误差检测两大块的内容,是联系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基础课学习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过渡,对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点更新快、概念多且不易理解,再加上随着培养计划的调整,学时数大幅缩减,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1,2]如何把握教学要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任课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安徽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重点不突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国家标准作为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标的更新很快,而现有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内容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2,3]一些教师对教科书的习惯性依赖,忽略了相应知识点的更新,使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该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课时少,现有教材多按40~50学时编写,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数只有32学时(含有6学时实验),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多数任课教师头疼的问题。

2.课堂教学和实践应用脱节

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制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了生产实践的应用分析,且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只能掌握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很难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也很难把本课程的知识点与该专业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理顺,造成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欠缺。[1,3]
3.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方法古板

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多是由青年教师承担,因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够针对学生情况分析消化教学内容,采用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且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传统的黑板教学作用,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氛围不活跃,学生上课睡觉甚至缺课的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1.理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核心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设计内容多、范围广,要想较好地解决学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只有理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突出核心内容,让师生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么学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以精度设计为主线,以误差检测为手段,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实例应用为方法,以技术提高为趋势,把公差原则作为突破口,理清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关系,重点阐述极限与配合、尺寸公差的检测、几何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并把后续的应用如滚动轴承、圆锥和角度、键联接、螺纹和齿轮的公差检测作为实例融入到前述知识点,逐步分析,分层次讲解。[2-4]同时以国家最新颁布的标准为依据,对近五年改动较大的国家新旧标准对照比较,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从应用的角度讲述标准的内容,在应用中渗透原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讲重点内容,注重核心概念的提炼,比如互换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概念中把握核心,如何实现互换性要遵循装配的要点,做到装配前不挑,任选;装配中不调,不调整或修配;装配后能满足要求。只有同时满足这三条要求,才能够具备互换性的特论文导读:
征。

2.改革授课形式,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全摒弃过去满堂灌的填鸭式上课形式,积极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和深入研究了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等,[3-5]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变教师主讲为教师主导,化被动为主动,探寻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艺术,切实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对于公差带图一节的讲解中,由于学生基本具备制图的基础知识,应从公差带图的意义及应用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公差带图中公差与偏差的定位以及其在图中的反映,公差带图中孔与轴的配合关系如何体现,孔与轴的加工关系能否在公差带图上反映,公差带图如何体现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制造的意图等。这些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相互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巧妙地把枯燥独立的概念,图文并茂地联系起来,理清公差与偏差的区别,引入了极限与配合的涵义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7ctime.com
及其选用依据,并把公差带图在实际零件中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善于设疑,巧妙用疑,让学生时时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能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是学生知识掌握运用的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演示一遍,学生比划一遍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6]对于实验的内容和实验的方法上进行积极地探索,找出适合我校特色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内容上,根据实验层次的不同,开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础性实验开设塞规的检定、孔径、圆跳动和直线度的测量;综合性实验开设轴类零件和箱体零件的综合测量,同时在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中适当引入精度设计;研究探索性实验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发挥部分学生的专长,根据项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 同时,在实验方法上,着重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切忌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仔细学习实验指导书,以精度设计的理念,确定检测方案,选择和调整测量仪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比较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仅从实验方案的优缺点的关键点上给予启发和点拨,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注意实验操作的过程和规范性。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在期末的考核中,坚持把实验引入试卷,以考促学,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风转变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多年来一直采用闭卷的形式进行。很多学生热衷于考前找老师“划重点”,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对所谓的重点进行突击,有时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一来,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经过探索,采取了考教分离的措施,任课教师在考前不接触试卷,考中不监考所教学生,考后不批改所带班级试卷,这样一来,就杜绝了学生热衷“划重点”的现象。同时,优化了整个考核体系,采用期末卷面考试成绩70%+平时考勤成绩5%+课堂交流成绩10%+作业成绩5%+实验成绩10%的方式考核。期末卷面成绩由教研室其他老师在考后统一核算,其它成绩由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次课时,当堂宣布学生的平时成绩。在这一考核方式第一次实行时,部分学生不重视,结果不及格率较高。第二年后,进一步优化这种考核方式,彻底消除部分同学的侥幸心理,结果学生学习成绩大幅提高,平均成绩由以前的73分提高到84分,不及格率也降到4%以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是这种考核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也更自觉,对于学风的好转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互论文导读:
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及对考核体系的完善,在实践中形成教学特色,让学生从课本引向实践增加其感性认识,再从实践返回课本寻求理性突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毛平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杨兰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40(2):67-69.
[3]刘素明,赵强,张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研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90-92.
[4]赵学海.《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改探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2,(4):193-194.
[5]曹丽娟, 尚振国,牟晨晓,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2,41(3):85-87.
[6]李秋平,姚伟江.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机械工程师,2012,(6):28-29.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