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谈大公报以新记《大公报》看“文人论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745 浏览:159079
论文导读:度上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还为各派文人营造了一个自由的时事舆论空间,调动了各派文人关注时事、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如1934年到1935年,丁文江、张熙若、胡适等就与问题进行论战时,有些文章就在“星期论文”中出现。1935年1月13日,“星期论文”张熙若《与国难》,批评“唯有专制才能统

一、唯有才能渡过国难”

【摘 要】“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为我国近代的思想开放、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版块——“星期论文”和“社评”进行包括人员配备、编排策略、行文风格等视角的考察分析,探讨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以期对现代社会知识分子舆论空间的构建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人论政 大公报 星期论文 社评
“文人论政”简言之就是文人以办报写文章的形式抒发对时事的看法,这里的时事主要是国家大事,即关乎国计民生的事。新记大公报时期主要指1926年至1945年期间,由张季鸾、胡政之和吴鼎昌接手续办期间的大公报,由于其秉承“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言论”的宗旨,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原则,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

一、也是“文人论政”的典型。

一、《大公报》的“文人论政”策略

作为“文人论政”的典型,《大公报》中最具“文人论政”色彩的部分是“星期论文”和“社评”两个版块,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板块入手展开分析,探讨《大公报》上文人的论政策略。

1、“星期论文”版块

1934年1月1日,《大公报》在要闻版的显著位置,加框刊出了“本报特别启事”:本报今年每星期日,敦请社外名家担任撰述。“星期论文”在社评栏地位刊布,每周一篇,遇有重大新闻,或有提前推后的情况,但一定刊出。由主编亲自约稿、选稿和定稿。星期论文板块的开创,是《大公报》文人论政思想的典型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固定的版面开设专栏,位置醒目易引人注意。《大公报》将“星期论文”安排在报纸的二版(即社评的位置处),醒目而引人注意。根据对读者阅读习惯的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一式四版的报纸中,二版是除了头版外最醒目和吸引人注意的版块。《大公报》将星期论文放在这里足以显示出其对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和热情度,希望通过文人的言论和见解启民智、解民惑、请民愿、还民权、救危国。
(2)邀请社外一流的学者发表时事文章,知名度高、更具权威。“星期论文”是一个以社外学者为主要撰稿人的专栏,根据传播学的相关原理我们知道学者因其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知名度高,而更具有权威性,很容易成为读者的意见领袖。因此,学者有关时事见解的文章更容易引起民众对时事的关注、激起民众的强烈反响、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赖。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大公报》的知名度,而且还为加强报纸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提供的场所。
(3)包容性强,允许各派发表不同意见。“星期论文”的这种包容性使其在有关时事的观点上更加丰富(既有某位学人一人之宏论;亦有学人之间的论战;还有学者联名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还为各派文人营造了一个自由的时事舆论空间,调动了各派文人关注时事、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如1934年到1935年,丁文江、张熙若、胡适等就与问题进行论战时,有些文章就在“星期论文”中出现。1935年1月13日,“星期论文”张熙若《与国难》,批评“唯有专制才能统一,唯有才能渡过国难”之说,认为“统一不须专制,专制或于统一有碍;救不了国难,国难或因加重。”政治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明的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7ctime.com
政治制度。1月20日,丁文江《再论民治与》,认为“中国今日的政治原来是旧式专制……唯一的希望是知识阶级联合起来,把变相的旧式专制改为比较的新式。并称‘我宁可在政治之下做一个技师,不愿意,或是做日本的顺民’”。2月17日,胡适在“星期论文”中发表《从与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的文章,提出以孙中山先生的遗教为“最低限度的共同信仰”,即“走上宪政的路”。从这些《大公报》“星期论文”板块中有关“与”问题的论争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相近的时间段内,不同的学者针对和分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论断,而且这些论断的观点相差极大。这充分显示了《大公报》文人论政空间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又如1945年5月20日,“星期论文”发表戴世光、鲍觉民、费孝通、伍启元等联名的《现阶段的物价及经济问题》,提出“消除‘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势”。1945年2月24日,傅斯年、任鸿隽、王云五、宗白华、储安平论文导读:侵略者的阴谋,是在不可能绝对的当时为民族兴亡作出坚决斗争的典范。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7ctime.com上一页12
、吴世昌、陈铭德、赵超构等二十人联名发表《我们对于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文中说这一秘密协定“违背了联合国共同作战的理想和目标,开创今后强力政治与秘密外交的恶例;影响所及,足以破坏今后世界的和平,重踏人类罪恶的覆辙。这一秘密协定,实为近代外交史上最失道义的一个记录。”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知识分子群体以意见交流场所为支撑,联名发表的文章矛头直指权势集团,就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问题表达了他们独立的看法,充分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价值。而《大公报》就是提供这个意见交流场所的,这在客观上是对知识分子议政、关心国家大事的鼓励,是办报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2、“社评”版块

社评板块,也是《大公报》文人论政思想的典型体现。其与“星期论文”不同,主要由社内文人所编撰,是报社同人的意见集合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时事,挖掘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真相。社评板块是最能够显示《大公报》文人对时事挖掘深度的地方。他们不会将眼光停留在发生的单纯的事件表面,而是结合相关的背景和环境,深层次挖掘新闻背后的真正新闻。
如1935日本挑起“河北事件”,强迫中国签订《何梅协定》。军被迫撤出河北。此后日寇得寸进尺策划华北特殊化,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任委员长)。随即,张季鸾发表《勿自促国家之分裂》向宋哲元提出意见,当时日寇侵入关内,“自治”之声甚嚣尘上,宋能留驻实乃与日办交涉之结果。“无论如何,要之不能自促国家之分裂。……既当局者须以自身之名义,公开负责,万勿托词于民意是也”此文触怒宋哲元,他下令对《大公报》停止邮递,但又迫于舆论压力一周后停止处分。《大公报》没有停留在事实的表面,而是深入分析其中利益关系,挖掘侵略者的阴谋,是在不可能绝对的当时为民族兴亡作出坚决斗争的典范。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