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蕴涵浅谈纪录片《春晚》叙事对策及价值蕴涵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95 浏览:22677
论文导读:样:我们想讲清楚一个熟悉却未曾知晓的春晚。纪录片《春晚》在大年初一晚上就及时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其内容的真实性、猎奇性以及传播的实效性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叙什么和怎么叙是决定其后期传播意义的生产源,因此,将解析的目光深入到纪录片《春晚》的叙事策略上,一是可以找出此类重大题材纪录片获
摘 要:由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作的5集大型现实题材纪录片《春晚》在当时一经播出便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并在社会和业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该片以2012年龙年春晚为创作主线,穿插了30年来历届春晚的难忘场面和幕后故事,这种时空交错、相互映衬的故事化叙事策略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有效调动了观众的怀旧情结。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情感得以释放,从而使得这部纪录片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其在行业、社会、美学等方面的价值。本文从形式上、内容上以及作品的价值蕴涵等三方面做了解析。
关键词:春晚;纪录片;交叉叙事;故事化;价值
1005-5312(2013)24-0132-01
2012年的龙年春晚为全国观众展现了一场华丽又祥和的大联欢,相比之前的历届春晚,2012年的春晚从节目的编排选择到舞美的布置运用,其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对精品文化的追求都让观众耳目一新,也成为春晚30年历程革命性变化的标志。在这样的历史性背景中,中国第一部聚焦春晚的大型纪录片《春晚》应运而生,它第一次完全解密了春晚的制作过程,也第一次全景呈现了春晚幕后故事,就像作品的总导演刘文说的那样:我们想讲清楚一个熟悉却未曾知晓的春晚。纪录片《春晚》在大年初一晚上就及时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其内容的真实性、猎奇性以及传播的实效性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叙什么和怎么叙是决定其后期传播意义的生产源,因此,将解析的目光深入到纪录片《春晚》的叙事策略上,一是可以找出此类重大题材纪录片获取高收视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发掘出他们背后所蕴含的价值。

一、形式上讲求交叉叙事

纪录片《春晚》共分成五集,分别是“相约三十年”、“回家过大年”、“共同的追求”、“我要上春晚”以及“永远的春晚”,虽然每一集的主题各不相同,但其总体的表现形式上却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即交叉叙事。所谓“交叉叙事”,是指在叙述中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交替讲述,以不断营造悬念,形成呼应,进而产生一种跳动的诗意。
在这部纪录片中,交叉叙事又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是不同故事之间的交叉叙述。和观众直接感受到的春晚欢乐的气氛不同的是,参加春晚的每一个节目背后其实都有一段曲折而艰难的创作经历。以故事的形式重现这种经历也成为纪录片《春晚》的一个意义所在。在第三集《共同的追求》和第四集《我要上春晚》中都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故事板块交叉叙述完成的,所选取的个体也具有典型性,包含了魔术、歌舞、小品、杂技等艺术样式在内的个人和团队。例如,整个第三集的叙述框架就是刘谦魔术-舞蹈《追爱》-闫非小品《我们的幸福》-舞蹈《追爱》-刘谦魔术-闫非小品《我们的幸福》-刘欢《大爱》,这种看似散乱的的叙事方式,以“开始-过程-结尾”的故事结构使得整体节奏更佳紧凑,虽然观众通过观看春晚已经知道了个体节目的去留,但是这种故事与故事之间交叉叙事的形式还是能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紧迫感,从而一层层揭开了春晚幕后的那层面纱。
其次是现在时与过去时的交叉叙述。例如,在第一集《相约三十年》中,在介绍春晚的开场方式时,以主创团队讨论2012年的春晚开场为切入点,继而采用了历史资料,画面切到30年前春晚的开场;在介绍王力宏准备在春晚演唱《龙的传人》这首歌时,也随后介绍了在85年春晚,华人黄锦波第一次演唱《龙的传人》时的情景;在第三集《共同的追求》中,在介绍语言类节目时,先是讲述了小品《我们的幸福》的编剧闫非和开心麻花团队在上春晚过程中的艰辛,然后由此引出了30年前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吃面条》等小品的场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穿插了对代表新生代编剧的闫非和代表老一代表演家的陈佩斯和、朱时茂的采访。这种将现在与过去进行比照的交叉叙事模式不仅明确的表现了春晚30年来的传承与改变,也深深地感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从而激起了几代人的回忆。

二、内容的故事化

春晚作为春节期间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为人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给人以情感的慰藉。纪录片《春晚》对于春晚这一主体的的刻画主要表现在对春晚元素的故事化叙述上。西方著名文化学者杰姆逊说过,“文化从来都不是哲学性的,文化其实就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时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不论是解说词还是采访对象的选择,纪录片《春晚》并没有以一种正式的语调给观众报告春论文导读:
晚三十年来的卓绩,而是用一种亲和的方式来表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通过大半年的全程跟踪,采访了160多个人物,记录了30多组故事。这些人物故事生动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让观知道春晚的精品节目是如何炼成的。虽然故事中的节目最终有没有上春晚观众早已知晓,但这毫不影响观众对生产节目这一过程的期待。在第三集《共同的追求》中,闫非与开心麻花团队创作小品《我们的幸福》这组故事与“共同的追求”这一主题非常契合,闫非代表的新生代作品,新颖时尚,但春晚小品类导演的前辈告诉他,想要创作出适合春晚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品一定是先有意义再有意思。经过一次次的修改,小品的题目从《魔鬼终结者》到《怀胎十月》,再到最终的《我们的幸福》,虽然过程的纪录很曲折,但主题一步步明确,当最后哈文告诉闫非作品可以进入一号演播厅的时候,这个年轻的编剧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纪录片生动完整地记录了这个节目的成长过程,也见证了他们获得春晚通行证的重要一刻。
纪录片还记录了许多默默奉献的幕前幕后人物,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与春晚相关的故事。有一个人寂寞的蹲守在舞台顶层的天花板上、一个人过春晚的灯光师;有像蔡春美这样连续十四年再春晚的舞台上过除夕的演员;还有在那个信息通讯并不发达的时代,在除夕夜默默工作在电话转接室的老前辈们等等,深入到对于单个“人”的故事的发掘是纪录片,尤其是像这类表现重大题材的纪录片的很好落脚点。

三、纪录片《春晚》的价值蕴涵

春晚历经三十年,已经成为每年除夕夜最为重要的传媒事件。它甚至引领时尚。纪录片《春晚》是在大年初一央视频道播出的,其时效之快、内容之鲜活,使之引起了巨大反响,一度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讨论的热点话题,作为央视的一个重要品牌晚会,这样的一部纪录片不仅是对30年春晚文化的总结和传承,也实现了对央视品牌以纪录片形式进行宣传的有益探索。在纪录片《春晚》中更多的是从细节入手来解读春晚,在第一集《相约三十年》中,伴随着解说词的缓缓叙述,从演播厅的改建、春晚创作团队的组成、影视之家的介绍、主持人的选择到节目取舍的过程等等,这种揭秘式的纪录,使观众对于春晚幕前幕后的各个环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春晚节目的创作和选拔机制,以及明星演员们舞台背后的艰辛。这些认知也有效缓解了观众对于春晚的质疑,使观众用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春晚、理解春晚。观众了解春晚的艰苦历程后,就会把对春晚的不满和抱怨及时转换成对春晚的有效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从而在社会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也凸显了《春晚》这部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朱羽军教授在《纪录生活的温度和质感-我看5集纪录片》这篇文章中,把2012年的春晚定位成“30年春晚的里程碑”,不仅是因为它厚重的历史意义,更是因为新的数字化技术在这台晚会中的成功应用。而作为记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录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晚会的载体,纪录片《春晚》也同样具有了一种作为历史资料的价值。它记录了关于春晚的很多个精彩瞬间和过程,同时,纪录片本身也适当地采用了延时摄影这样新颖时尚的拍摄手法,与传统纪录片的常规摄影相比,也是一种跨越。
综上所述,纪录片《春晚》运用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展现了“春晚”这一符号的魅力,它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是让春晚情节在商业化大环境下理性回归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同时,因叙事的需要,在纪录片中所讲述的人物和故事,他们的所展现的价值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凸显了纪录片本身的价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