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助推段防御比例导引法与仿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73 浏览:61189
论文导读:运动方程35-432.4.1弹道导弹的质心运动方程36-382.4.2弹道导弹绕质心的转动运动方程382.4.3弹道导弹的运动学微分方程38-392.4.4姿态制约方程39-402.4.5欧拉角之间的联系方程40-412.4.6其它方程41-422.4.7弹道导弹助推段运动方程42-432.5本章小结43-44第三章拦截弹的比例导引法剖析44-55

3.1拦截弹与目标弹道导弹的

摘要:随着弹道导弹的进展,弹道导弹防御成为现代战争中一项必备技术,许多国家对弹道导弹防御进行了探讨,成果显著,但大多数国家只是对中段防御和再入段防御进行了探讨,而对助推段防御的探讨还对比少,由此,本论文根据从上探讨成果对助推段防御进行了探讨,主要是探讨将比例导引法运用到助推段弹道导弹防御当中,并比较例导引时拦截弹的弹道进行了仿真及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本论文主要探讨将比例导引法运用到助推段弹道导弹防御当中并对其拦截弹的弹道进行了仿真。首先,本论文对弹道导弹、助推段防御和各种导引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助推段防御的优势和国内外探讨近况从及比例导引法的优势;其次,对助推段弹道导弹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剖析,主要分析了弹道导弹在助推段所受到的力和力矩从及根据弹道导弹在助推段所受到的力和力矩推导出了弹道导弹助推段运动方程;而后,比较例导引法进行剖析,主要分析了拦截弹与目标弹道导弹的相对位置联系、推导出了比例导引方程和拦截弹与目标弹道导弹的相对运动方程、分析了比例导引时拦截弹的弹道特性和比例系数的选择条件;最后,比较例导引时拦截弹的弹道进行了仿真,分析了比例系数和拦截弹的速度对拦截时间的影响、比例系数和拦截弹的速度对拦截弹的弹道的影响、目标弹道导弹与水平面的夹角和目标弹道导弹转弯时的高度对拦截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例导引法进行了改善。通过对仿真结果分析表明:弹道导弹助推段防御应在目标弹道导弹转弯之后发射拦截弹进行拦截;所选择的比例系数和拦截弹的速度要使拦截弹的弹道弯曲程度合理,即拦截弹的需用法向过载要小于可用法向过载;选择合适的附加增量能够缩短拦截时间。关键词:弹道导弹论文助推段防御论文比例导引法论文弹道仿真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8
第一章 绪论8-16

1.1 弹道导弹概述8-11

1.1 弹道导弹的种类8-9

1.2 弹道导弹的特征9

1.3 弹道导弹的组成9-10

1.4 弹道导弹的弹道10

1.5 弹道导弹的进展及近况10-11

1.2 助推段防御概述11-13

1.2.1 助推段防御的优势11-12

1.2.2 助推段防御的劣势12

1.2.3 助推段防御国内外探讨情况12-13

1.3 导引法概述13-14

1.3.1 纯追踪法13

1.3.2 平行接近法13-14

1.3.3 比例导引法14

1.4 本论文的探讨内容14-16

第二章 助推段弹道导弹运动规律16-44

2.1 常用坐标系16-24

2.

1.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16-17

2.

1.2 常用坐标系之间的联系极为转换17-24

2.2 助推段意义在弹道导弹上的力24-32

2.1 空气动力24-26

2.2 火箭发动机推力26-27

2.3 地球引力27-28

2.4 制约力28-32

2.3 助推段意义在弹道导弹上的力矩32-35

2.3.1 空气动力矩32-34

2.3.2 制约力矩34-35

2.4 弹道导弹助推段运动方程35-43

2.4.1 弹道导弹的质心运动方程36-38

2.4.2 弹道导弹绕质心的转动运动方程38

2.4.3 弹道导弹的运动学微分方程38-39

2.4.4 姿态制约方程39-40

2.4.5 欧拉角之间的联系方程40-41

2.4.6 其它方程41-42

2.4.7 弹道导弹助推段运动方程42-43

2.5 本章小结43-44

第三章 拦截弹的比例导引法剖析44-55

3.1 拦截弹与目标弹道导弹的相对位置联系44-45

3.2 比例导引法导引方程45-46

3.3 比例导引法的相对运动方46-47

3.4 比例导引时拦截弹的弹道特性47-54

3.4.1 直线弹道47-49

3.4.2 拦截弹的需用法向过载49-53

3.4.3 比例系数的选择53-54

3.5 本章小结54-55

第四章 拦截弹的弹道仿真55-67

4.1 仿真原理55-58

4.2 仿真流程58-60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60-66

4.

3.1 仿真模型60

4.

3.2 仿真分析60-66

4.4 本章小结66-67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7-69

5.1 课题总结67-68

5.2 课题展望68-69

参考文献69-72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状况说明72-73
致谢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