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机械制造教学改革-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305 浏览:35417
论文导读: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将髙职院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加以高度利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为重点,将“课堂讲授知识”与“直接获得生产经验”两种不同培养模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想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坚持开放办学,改革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涉及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中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指出要想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必须坚持开放办学,改革办学模式;坚持校企互惠互助,以服务换支持;坚持共同开发专业,激发专业活力,并对校企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1672-5727(2012)08-0028-02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接轨,融合学校与企业各自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用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其专业人才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制造专业面临的艰巨任务,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使学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赢。但是,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专业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对难题的。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办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并不十分紧密,致使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导致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联系企业少,实践经验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明显阻碍了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加强,导致无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验、实训教学课时偏少,有的教师仍采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技能滔滔不绝,而在具体操作时却手忙脚乱,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企业经验支撑,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无法达到社会要求。
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机械制造专业实验、实训设备昂贵,而学校经费有限,自然形成学生多、教学资源少的现象。于是,许多高职院校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采用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或只是象征性地带学生到工厂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设备。只看不动,只讲不练,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更会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时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保证。
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名师出高徒,如果师傅本事差,很难想象学生的水平。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应付教学质量评估,引进了一些年轻教师和具备高职称的教师,有的院校甚至引进了博士。但是,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相关的职业背景,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很难指导学生,教学效果明显不够理想。当然,也有的高职院校引入了一些企业工程师或技师,但企业工程师、技师一般不熟悉教学规律,他们心中有数,但无法向学生科学地灌输,同时校内外的教师无法理性融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将髙职院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加以高度利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为重点,将“课堂讲授知识”与“直接获得生产经验”两种不同培养模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想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开放办学,改革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涉及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要在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上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并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的方面,学校应从单一主体向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转变;在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方面,要从原先的供需关系向合作发展的关系转变,学校与企业要明确合作的范围、双方的职责及利益分配等事项;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并完善实习管理制度,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及时处理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综合各方面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鉴定。
校企互惠互助,以服务换支持校企合作要互惠互利,寻找共同的利益点,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学校要以全面优质的服务赢得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学校必须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服务工作。如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技术咨询等服务;提供培训场地和师资力量;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中小型企业申请专利、进行课题申报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中小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共同开发专业,激发专业活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全面合作、共同开发的原则。“请进来”即办“校中厂”,将企业的某些车间设在学校;“送出去”即办“厂中校”,学校在企业设立兼有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的教学车间,将需要进行实习的学生送到工厂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管理体制下的双重指导与考核,让学生参与完成企业生产任务。共同开发专业,激发专业活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论证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获取一线资料,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对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参与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7ctime.com
制定、审核、校订等工作。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时间分配表如表1所示。学校与企业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结构、课时分配表如表2所示。可以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以整合,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可以结合企业的“典型零件”实施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模式即以实践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可行的、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案。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典型项目使学生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融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于一体,促进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使学生论文导读:
在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和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等。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一方面,企业选派专家、工程师来校兼课或开设讲座;另一方面,学院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开阔视野,丰富实践经验。要加强过程考核,不能搞形式主义。只有实现校企师资共建共享,加强机械制造专业教师教学与企业实际的接轨,才能使“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才能建设一支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科技协同攻关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培)训基地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引入企业仪器设备,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同时,要将教学和科研场所延伸到企业,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实践证明,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发展,在很多高职院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除此以外,校企合作还面临诸如缺乏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校企合作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活力的具体体现,相信只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政府大力扶持,校企合作之路将越走越宽,必将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为服务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
[3]李广益.以岗位标准为指导,开发校企合作教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作者简介:
刘志刚(1979—),男,江苏盐城人,在职硕士研究生,江苏省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