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创意例说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创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67 浏览:10723
论文导读:
摘要:新课改下如何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中有升,给每个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是最为核心的问题,这就要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实施有效教学,对备课进行重大的调整,教学就更要有“教学创意”。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效率 教学创意

一、“教学创意”先于“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案、新策划。侧重于教学方式的创新,侧重于教学过程的构想,侧重于教学内容独特性,侧重于教师的个性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的集中表现。简言之,所谓教学创意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就是教师将创造力表现于教学中,不会按照相同既定模式进行教学,但也并非指某一种教学过程为全新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透过教师不断的自我充实发挥创造力,去重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最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知识探索的能力。正符合新课标下提出的“课有常而教法无常即教无定法”这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创意不是仅追求“求异”,更呼唤“求真”“求实”

【案例一】高一的某公开课《集合》
流程一:课前谈话老师围绕“我既喜欢…又喜欢…”、“我喜欢…”、“我只喜欢…”三种句式展开,明确分辨三个不同词句的含义,由此过渡到集合问题的分析理解,这样的设计是自然的,有必要的,完全符合新课标理念下的创设课堂问题相应的情景。
流程二:“拿到黄花的同学有6人,拿到红花的同学有7人,其中有3人既拿到红花又拿到黄花,一共有多少位同学拿到花?”
整节课,每个环节象蜻蜓点水,只凸现出学习方式的外现性,忽视学习方式的内涵。忽略了课堂的主要内容,忽略了这节课重点和难点这虽说课堂有创意,但有悖于理性的数学课堂。
反思这节课,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事实不但如此。
上述现象的出现,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不但追求“求异”的教学创意,更呼唤“求真”“求实” 的教学创意。

三、教学创意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3]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的设计时,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新知识的建构。

1.教学创意不能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二】《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片段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复数的四则运算,是‘数’的角度来研究复数的,这节课我们要从‘形’的角度来研究,运用多媒体创设思维情景,屏幕上显示:
问题1:在几何上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实数?
生1: 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屏幕上显示:实数(数) 数轴上的点(形)
师:回忆复数的一般形式:Z=a+bi(a,b∈R),一个复数由什么唯一确定?
生2:有实部与虚部唯一确定;
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学生启而不发,学生的回答远远偏离教师的预设?教师在创设探究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1与问题2之间的跨度过大,这样探究的新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之间的距离太大,以至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找不到附着点。如果我们在问题1与问题2之间增加问题3:平面上的点用什么来表示?(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点和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实部和虚部组成一对有序实数是否与点对应,这样可以用点来表示)。因此,在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中,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教学创意需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做到“道而弗牵,强而论文导读:以求得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2.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要更注重其他目标。比如说可以对典型例题通过类比、引申、拓展延伸,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学科严谨、求实、继承、创新的理性思维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新知识、
弗抑,开而弗达”。
【案例三】《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片段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干活不累,和谐平衡。
设Sn=1+2+3+…+n ,又有Sn=n+(n-1)+(n-2)+…+1
∴2Sn=(1+n)+[2+(n-1)]+[3+(n-2)]+…+(n+1),得Sn=n(n+1)/2
等差数列的求和离初学数列求和的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引导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建构知识。[4]
另外在教学创意设计上我们要注意两点
1.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要顾及好学生,而要更重视学生全体可以通过几个不同层次探究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问题,揭示其内部联系及规律,以求得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
2.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要更注重其他目标。比如说可以对典型例题通过类比、引申、拓展延伸,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数学学科严谨、求实、继承、创新的理性思维特征,在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问题、新体验中得到动力,同时也深深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发现问题,探究究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数学课真正成为扎实的、丰实的、平实的课,回归“本真”,这就是数学课堂的朴素追求。
参考文献:
张莫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0).
王以仁,陈芳玲:新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 台北:心理出版社,2008.
[3]李士锜.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教学创意[J].心理学,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