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训诂浅析《毛诗正义》从修辞通训诂办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83 浏览:19289
论文导读:,而没有辨析同中有异,异中之同。孔颖达的这一创举不仅使古人在辨析同义词方面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受孔颖达“对文则别,散文则通”的影响提出“析言则异,浑言则同”观点,在《说文解字注》中他还沿用了孔氏提出的“对文”“散文”的训诂术语。

(二)互文“互文”,即参互成

摘 要:在我国传统语言学中,修辞学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而是寓于古人的训诂之中,为训诂服务。随文释义的修辞训释因其零散性未能得到古代学者的充分重视,但随着这些修辞规律逐渐被人们发现并认识,传统训诂学在方法上也有了突破,形成了以修辞为工具的新的训诂领域和训诂方法。本文主要从这方面分析《毛诗正义》中孔颖达以修辞通训诂的方法。
关键词:孔颖达 《毛诗正义》 修辞 训诂
传统训诂方法包括“形训”“声训”“义训”,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7ctime.com
析汉字的形、音、义等自身要素和汉字的内部发展规律去探求语义。正如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所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然而,古书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修辞现象,古人行文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这些特殊的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不能用现代汉语的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来约束。辨析这些修辞现象和行文习惯既是训诂的内容,又是训诂的依据。训诂和修辞虽不是一回事,但二者有密切联系,古人关于修辞的辨析往往寓于训诂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训诂了解修辞,也可以通过对修辞方式的研究来通训诂。早在汉代,毛亨、郑玄对此已有论述。孔颖达的修辞见解,也主要包含在对经书的注疏之中。这种以修辞通训诂的方法突破了传统训诂学的“三训”法,它主要从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篇章结构上的规律探求语义。因此,本文从修辞格和语篇修辞两个角度,分析孔颖达以修辞通训诂的方法。
一、修辞格

(一)对文、散文

“对文”和“散文”,是孔颖达用来辨析同义词的术语,他将其概括为“对文则别,散文则通”。“对文”就是分析地说,辨析二者意义的差异。“散文”即笼统地说,说明二者意义的相同或相通之处。孔颖达创造发明了这两个术语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训诂的先河。

1.对文、散文配合使用

《毛诗正义》中孔氏创造性地配合使用了“对文”“散文”,用以说明同义词的共性及差异。例如:
(1)《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正义曰:“以稼穑相对,皆先稼后穑,故知种之曰稼,敛之曰穑。若散则相通。”按:“稼”“穑”对文有别,“种之曰稼,敛之曰穑”,散文则“稼”“穑”相通,都指耕种与收获。
(2)《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正义曰:“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按:“言”“语”对文有差异,《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即郑玄注《大司乐》曰:“发端曰言。答难曰語。”散言则二者义相通。

2.对文、散文单独使用

孔疏有时单独使用“对文”“散文”。单独使用时作用与配合使用作用相同。例如:
(3)《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传:“氓,民也。”正义曰:“氓、民之一名,对文则异。”按:“氓”“民”是同义词,对文则异,说明“氓”“民”有差异。段注曰:“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
(4)《小雅·斯干》:“爰居爰处,爰笑爰语。”正义曰:“居、处义同。以寝非

一、散言之耳。”按:“居”“处”散文则通,都指寝之“处所”。

从目前所见的文献看,孔颖达是最早使用“对文”和“散文”这两个术语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的,在孔氏之前的训诂学家往往只辨析其同或其异,而没有辨析同中有异,异中之同。孔颖达的这一创举不仅使古人在辨析同义词方面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受孔颖达“对文则别,散文则通”的影响提出“析言则异,浑言则同”观点,在《说文解字注》中他还沿用了孔氏提出的“对文”“散文”的训诂术语。
(二)互文
“互文”,即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唐贾公彦《仪礼正义》曰:“凡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也就是在叙述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时,构成互补关系的词语。互文虽属“异文同义”,但其上下文不是同一词义的重复,而是互相补充说明,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毛诗正义》中“互文”有时又称做“互言”“互相足”“互相备”等。例如:
(1)《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正义曰:“委委、佗论文导读:的华贵大方,“佗佗”形容内心的得意与舒适。“委委”与“佗佗”互文,形容人的举止雍容又自得。(2)《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正义曰:“此二句互文而同兴,葛言生则蔹亦生,蔹言蔓则葛亦蔓,葛言蒙则蔹亦蒙,蔹言于野则葛亦当言于野。”按:此为不同句子之间的互文。文意应为“葛生於此,延蔓而蒙於楚木,蔹亦生於此
佗皆行步之美,以内有其德,外形于貌,故传互言之。”按:此为同一句子内部的互文。“委委”形容外形的华贵大方,“佗佗”形容内心的得意与舒适。“委委”与“佗佗”互文,形容人的举止雍容又自得。
(2)《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正义曰:“此二句互文而同兴,葛言生则蔹亦生,蔹言蔓则葛亦蔓,葛言蒙则蔹亦蒙,蔹言于野则葛亦当言于野。”按:此为不同句子之间的互文。文意应为“葛生於此,延蔓而蒙於楚木,蔹亦生於此,延蔓而蒙於野中。”上句写“葛”而省“蔹”,下句写“蔹”而省“葛”,文意互相补足。
(3)《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正义曰:“此与首章互文。首章论其学问听谏之时,言如器未成之初,须琢磨。此论道德既成之时,故言如圭,璧已成之器。”按:此为不同章节之间的互文。孔疏认为此章与首章互文,首章为器未成之初,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之后才能“如圭如璧”。第三章为器已成,可知“如圭如璧”之前,必须“如琢如磨”。
其实早在东汉,郑玄在为《毛诗》作注时,就多次用“互辞”“互言”“互其文”等揭示“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孔颖达继承了郑玄的这一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孔氏进一步强调互文在意义上互相补足的特点,同时他又将互文的范畴从不同句子之间扩展到不同章节之间。
(三)连言
“连言”又叫“连文”,一般指同义词的复用,即在行文时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同、相近或相类的词。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中列举了单厚、咸和、夹介、昏忧、良善等二十一个这种同义词复用的连文例。孔颖达有时根据古人行文有同义连文的现象,通过连文来解释词义。 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