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缺失不足意识缺失与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82 浏览:58578
论文导读:不太清楚,但依然认真地对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钱老离去之际所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时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创新,从字面上来说,是要创造出新的东西,而要创造,首先要发现已有事物的缺陷或弊端,才能进一步
摘 要 当前如何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热点的话题,而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本文对我国大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 问题意识 缺失 原因 建议
:A
The Lack and Educate of College Students
LI JING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How to educ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nd the students whether to he Innovative talent is the basics of educating Innovative talent. The paper analysis the reason of the 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duc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lack; reasons; suggestions
2009年10月30日,我国航天之父、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辞世,全国各界深感悲痛。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发出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2009年8月6日,在与温家宝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钱学森,虽然连话都已经讲不太清楚,但依然认真地对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钱老离去之际所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时成为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创新,从字面上来说,是要创造出新的东西,而要创造,首先要发现已有事物的缺陷或弊端,才能进一步地改造进而创新,即要先发现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发现问题就需要随时随地都有问题意识。所以说,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即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包括三层涵义:一种问题性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二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用已有认知结构解决问题时,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困惑、探索的状态;三是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调整、评估能力,表现出个体的反思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①
1当前大学生问题意识下降
现在的大学课堂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满为患的公共课,老师在讲台上不痛不痒地复述着教学内容,学生们在嘈杂中做着自己的事。另一种是选修课或专业课,相较起规模庞大的公共课课堂,这类课堂或多或少可以称作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模式。两种类型的课堂,共同的特点是老师都在表演着“重复的故事”来充当课堂唯一的表演者,学生好似观众当下课铃声响起后满场尽散。不难想象,大学类似观众与表演者的课堂现状,哪里有提问的氛围,问题意识没有产生的来源,就不可能发现问题,又何来创新?想想我们的小学课堂,小学生们手舞足蹈、积极发言、踊跃提问,活泼的课堂气氛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到中学阶段,课堂上已经鲜少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了,而在课堂上提问有时甚至会被视为挑衅老师。升学的压力决定了以知识为中心和以考试分数高低的衡量标准,使学生完全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讲授与灌输的教学方法不容许有任何的质疑。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为什么当我们的身心发展越来越成熟,学历越来越高,学习环境越来越自由,知识越来越丰富,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在逐渐下降直至停滞?
2我国大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探寻原因。一是我国教育的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向来强调尊师重道,从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开始,教师便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容触犯。在进论文导读:就算有学生发问,多数出现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但此时的"问题"却并非那种能够引发思考或启动创新思维之问。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规模为主的学术评价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带来的急功近利之风,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可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效率的原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三是
小学开始我们就被父母嘱咐,在学校中一定要听老师的话,不能和老师作对,偶尔还会遭到不听老师话就不能按时回家吃饭的恐吓。我们在家长日复一日的叮嘱中与学校应试教育的二重奏作用下大大增强了模仿能力,而牺牲的却是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带着传统教育的印记我们进入了大学,逝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一去不复返,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依旧被应试思维所束缚。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7ctime.com
二是我国当前的学校环境使然。对于中小学来说,因为升学的压力决定了我国中小学实行应试教育的现实,长期对标准答案或标准解题模式的追求使学生已经丧失了探寻问题的兴趣,因为只有问题没有答案是不会考出好成绩的。而大学由于扩招政策使人数大增,一个辅导员要管几百个学生,一个教师要上几门课的情况都是屡见不鲜,在教学和管理上都造成了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形成了辅导员没事不会找学生,教师下课就走人的风气。就算有学生发问,多数出现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但此时的"问题"却并非那种能够引发思考或启动创新思维之问。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规模为主的学术评价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带来的急功近利之风,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可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效率的原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三是中国家庭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中国父母有一些固有的观点,比如:“既然养育了你,那么就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大人讲话,小孩不准插嘴”等,如果孩子质疑父母的说法,就会被冠上“不听话”、“翅膀硬了”等说辞,有偏激的家长甚至会一顿打骂,当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就再也不会有问题了,循规蹈矩是被称赞的美德。
3 结论与建议
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问题意识的极度缺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且这种问题意识的下降是与学历逐步升高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当学生已经习惯接受,当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对未知事物或已存在的事实做出探究的心理习惯,又何谈“发现”。要改善当前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的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从宏观方面来讲是要对我国的现有教育体制进行变革,改变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和大学以学术论文数量为标准的教育评价机制,给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创造出宽松和谐的环境。微观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重。一堂课的成功不是老师讲完后学生没有问题,而是使学生脑中激起思想的火花,发现问题,进而想探求问题。二是老师要教会学生提问和思考,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仅包括作为批判性思维主体的思维能力,还包括批判性思维主体的人格特质。质疑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反思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工具,它们构成批判思维的核心。”②要知道,知识多的人不一定会问,不一定善问。教师应用一种“移情性理解”来接纳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理解甚至畏惧,组织包括师生之间互问和学生之间互问的多样提问形式,前者着重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后者力求做到鼓励“不懂就问”,充分激发他们敢问的,调动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移情性理解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不受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等偏见所左右,不以个人思维定势和主观想法去理解对待他们能够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客观分析,设身处地理解、体察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③
创新的前提一定是要先发现问题,否则就没有创新的可能。当然,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各方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支持,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 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1):12.
② 袁广林.大学何以培养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2(9):51.
③ 屈卫国.移情性情感教学初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