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初探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探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86 浏览:94514
论文导读:容;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1674-9324(2013)33-0004-02从1993年底团发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开始,我国高校志愿者工作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广大高校大学生积极响应团组织的号召,顺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投身各类志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各类志愿服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轰轰烈烈的志愿服务背后,高校志愿服务教育在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完善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要重视校园志愿文化建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
1674-9324(2013)33-0004-02
从1993年底团发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号召开始,我国高校志愿者工作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广大高校大学生积极响应团组织的号召,顺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所依托的多为志愿者自身原有的素质和技能;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动员,也多是突发、临时的社会动员模式。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有能力担负起组织专业化志愿服务教育的重任,从而推动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内涵

志愿服务教育是学生经历社会化过程的关键环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边学边做的内生特质,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角色的有效组织形式,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个人塑造人格,树立公益氛围,倡导奉献、付出、分享的积极社会风气。高校志愿服务教育体系化和制度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有利于把志愿精神付诸实践,推动志愿服务项目长期发展,同时帮助学生深化志愿服务意识,提升志愿服务专业知识,更深层的是实现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

二、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从实践观察和学理分析维度,都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效果有积极意义。
1.志愿服务教育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我国志愿服务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处于起初阶段,理论自身还不尽完善,而高校志愿服务实践需要志愿服务理论给予指导和支持。目前,志愿服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处于一种分离、不平衡状态。客观地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缺的是能够发现志愿服务需求并能把这种需求转换成志愿服务实践的机制和中转介质。因此,志愿服务教育理论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志愿服务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在回应志愿服务教育的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全问题。
2.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志愿失灵”,临时性、突发性和碎片化。目前,就我国高校志愿服务而言,除了少数几个常规项目,如“3.5学雷锋”、“12.5志愿日”等少数几个品牌项目外,其他大部分项目基本处于临时性、碎片化状态,这种不持续、不规律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利于志愿服务内在价值提炼和挖掘。此外,部分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官僚化色彩。很多志愿服务项目因人而出、因奖而出,没有按需设立,因此难免出现教育内容和形式雷同,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各自为政,资源内耗的状态。
3.志愿服务教育师资明显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现阶段,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也与实际需求脱节。大部分教师都是学生辅导员或者团干部兼任,凭借自身工作经验和自身感悟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工作。虽然老师们尽职尽责,但是从专业化和系统化角度看,培训质量距离实际需求还相距胜远。问题的关键在于,志愿服务教育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又是左右志愿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除此之外,目前志愿服务教育过程中,很多培训定位不明确,培训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构建分析

高校志愿服务教育机制要针对大学教育的特点,形成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以刚性制度建设为主阵地,以学生自律内化机制建设为关键的志愿教育模式。
1.校园志愿服务教育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它的核心价值是爱,严格说来对他人的爱,而且这种“爱”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爱思想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地,而高等学校更是文化创新和传播的前沿阵地,在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项战略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情况来看,文化建设亟需加强,但是从基础情况看这并非是一件易事。我们要关注的是探索一条操作性比较强,同学比较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大学生的本身特点和实际情论文导读:
况,逐步摸索一条在体制机制、协调、服务等各方面都有实效的路径。让高校志愿者深切感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快乐和成就,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化。
2.丰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内容。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内容广泛,分门别类较多。而新形势下加强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对促进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理想教育,加强民族意识熏陶,尤其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让大学生自身在志愿服务精神修养方面加强内化,积极参加服务实践活动。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要把奉献、互助、关爱、和谐的理念贯穿其中,用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志愿精神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3.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教育。所谓公民精神,亦可称为公民意识、公民德性或公共精神,就是公民经由对公共事务的自由参与而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益关爱与负责的精神品质。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中,要不断融入“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培育。思想上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加强志愿服务精神培养,通过志愿服务践行“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
4.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机制。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志愿活动,尤其是大型志愿活动都是从上而下的组织运行模式,上级提出整体要求,下级志愿者组织实施。由于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很多志愿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模式固定,人财物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此外,上下级之间沟通不畅也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所有的大学生志愿培训,都应该加强志愿者特殊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训。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强化基础培训。比如说,在志愿服务活动前,学校应该对志愿者进行出行安全、文明礼仪等方面培训和讲解,使学生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另一方面,强化专业培训。我们要组织专家和行家对特殊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专门培训,例如,上海世志愿者上岗前,就要经历岗前若干通用培训、技能培训,世博园区特殊培训、城市站点特殊培训,以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胜任相关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47.
张志刚,姜丹.着力提升大连文化软实力[J].领导决策,2008,(70):44-45.
作者简介:叶磊(1984-),男,江苏泗阳人,汉,硕士,东华大学理学院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青年志愿者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