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再分《六国论》思路结构再分析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463 浏览:95145
论文导读:
苏洵的《六国论》论点鲜明、脉络清楚、论证生动严谨,是入选高中的课文中不可多得的具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作品。但教材对于《六国论》的编排,分段极不合理,将许多总结和点扣照应的语句隐藏在文中,使得文章原本清晰的论证思路变得模糊不清,并利用学生把握和学习。尤其明显的是“向使三国……或未易量”这段文字,明显是对论证部分的总结,编者却将之置于第二部分论证末尾,显得不伦不类。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便于考生学习和模仿,我将《六国论》按照考场作文形式,重新编排并分析如下:
六国论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理固宜然。 “古人云:……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或未易量。
呜呼!……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是又在六国下矣。
标题表明文章的中心内容(事件)和文体,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开篇承题,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先否定后肯定的句式,有力地突出中心论点的同时,又满足了文采方面的要求。
继而对论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并以此总领全文。作者将六国的灭亡归为两类,一类是“赂秦”直接导致的灭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类是“赂秦”间接导致的灭亡——“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又以“故曰‘弊在赂秦也’”加以总结和点扣,一遍遍地强化中心论点。
正文的论证部分严格按照总起段安排的顺序展开,先说“赂秦”者,再说“不赂者”。
“赂秦”一层论证,由一个数量上的对比展开:“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两组对比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这种巧妙的重复既强化了内容,又显得有文采,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同样采用对偶式重复强化,照应点扣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之句。
“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转而对比“祖父”开创基业之艰难与“子孙”舍弃土地之随意,从道德方面对这种败家子的行径加以谴责,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而割让了“五城”“十城”,得到的却只是“一夕安寝”,又怎能不让人叹息呢?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理固宜然”,又抛开情感,进行理智而冷静的分析。祖先开创的国土是有限的,而秦国的却是无穷的,割让土地就如同是饮鸩止渴,不仅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刺激了秦国的野心,让自己更快地走向灭亡。直到国土割让完毕,那国家也就自然而然地不存在了。“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照应“赂秦而力亏”,兼照应“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语对“赂秦”一层论证加以小结,增强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同时,又增加了说服力,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不赂者”一层论证就灭国的不同内因分开阐述。先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赢而不助五国”。“齐人未尝赂秦”是此段落中心句,指出本段内容主要是说齐国。“未尝赂秦”还有总领的意味,表明下文将要叙述的是“不赂者”。“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总起段落中“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之句。
“燕赵之君”亦是段落中心句,指出本段内容说“燕赵”。“守土”“不赂”的效果是“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对比之中再次突出“赂秦”的危害,最后燕国的灭亡也并非是战争所致,而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也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7ctime.com
照应了“非兵不利,战不善”之句;“赵尝五战……连却之”,最终的灭亡因为“牧以谗诛”“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七战五胜战绩和最终的灭亡同样都紧扣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且燕赵……诚不得已”小结此层,指出燕赵灭亡的外因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再次照应总起段中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之句,点扣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向使三国……或未易量”是以假设的方式对论证部分进行总结照应,“三国”指韩、魏、楚,概括的是第一层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论文导读:
行”“良将犹在”分别指齐、燕、赵,概括的是第二层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通过这样几句话就将重新将前文零散的论证连缀成了一个整体。
行文至此,基本的论证已经完成,但文章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分析原因,议论抒情,指出历史教训,并期望能够引起当世注意。
“呜呼!”一词引起的议论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却又因建立在前文叙述论证的基础上而丝毫不显得突兀。“以赂秦之地……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以假设的形式表达扼腕痛惜之意。
“悲夫!”一词同样感情强烈,置于句首同样增添了文章的情感张力,“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是对文章的总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总结历史教训
“夫六国……又在六国下矣”对比古今优劣,对比之中表达出对时政的担忧和痛心。
最后三段的议论抒情与引申对于文章有不寻常的意义,是文章感情力量和气势重要来源,亦是考场作文增强文采和感染力,获取高分的重要手段。
总结一下,就是总分总+议论抒情式,总起部分为两段,一提出论点,一分析论点,并总领全文。论证按照总起段落安排的顺序逐层展开,分为“赂者”和“不赂者”两层,每层又分为三至四段,分别叙述、分析点扣、议论抒情及过渡等内容。论证完成后,对所提到的材料进行总结深化、并照应点扣中心论点。结尾的议论抒情对正文有照应补充和升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