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理论研究零售企业国际化论述研究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405 浏览:158261
论文导读:的分析结果首先要体现出多样性,第二要体现出多因素系统的内在结构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跨国化经营这一重大行动,更应该如此。(二)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同国外合作者进行交易的方式,是企业资源进行跨国转移的方式。进入模式具有极123下一页
西方国家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新问题和新现象层出不穷,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发展。总体而言,西方企业国际化理论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方传统的四大跨国企业理论是所有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基础;第二阶段,邓宁提出的生产折衷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国际化理论;第三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国际化理论更多地和网络观、技术创新理论联系起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梁能和鲁桐等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企业走向世界的两条道路。他们认为企业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面对如何在本地市场迎接世界竞争的问题。因此,走向世界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或者说走向世界的外向道路和内向道路。外向国际化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活动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国内学者在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是在两个特殊条件下展开的:一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跨国公司,在竞争优势、外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和所有权方式等方面与先发展型跨国公司有明显不同;二是中国是一种过渡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向联系模型符合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特点和现实状况,是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指导思想。
零售企业国际化理论是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研究零售业国际化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外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观点

从上个世纪90年始到现在,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探讨零售业国际化的动因、模式、扩张等方面。

(一)零售业国际化动因

在众多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Dawson和Alexander的研究成果。道森分析欧美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案例,归纳出了13条原因。这13条原因可以归纳为市场、企业家、资金三个方面:国内市场的局限——已饱和、开店限制、市场占有率限制;扩大市场的需求——分散风险、增强与厂商抗衡的力量、企业大型化和规模化、获取高额收益;海外市场的吸引——具有成长性、竞争结构和成本结构不同会带来收益、消除进入壁垒、侨胞需要;企业家精神——具有冒险心、意图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资金因素——有闲置资金、海外投资成本低。阿尔克斯德德结论是:第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零售结构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动因可分成推动原因和拉动原因两类;第二,拉动因素比推动因素更为重要——过去受重视的国内市场饱和与开店限制等并不重要,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对进入海外市场影响却很大;第三,国内市场饱和度和对国际化的适应程度共同决定进入的模式——两者都低,则固守本地化;适应度低而饱和度高则会采取被迫性进入模式;适应度高,而饱和度低,则会采取积极进入模式;两者都高,则会采取扩展性进入模式。
在日本,比较典型的是山冈隆夫和田口冬树的研究。山冈隆夫认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不断成熟,以及开店限制,大型零售企业不仅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还应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海外开店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田口冬树认为,日本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有四类:海外市场管制放松;海外市场潜力增加——因为各种原因,海外日本人增加,亚洲各国居民收入迅速提高;国内市场环境严峻——国内开店余地日渐减少,日益困难,成本较高;其它原因——日元升值降低了海外投资成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
上述关于动因的研究都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分析都带有片面性,例如,道森等的研究主要抓住了宏观的环境因素,较少关注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第二,忽略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缺乏对进入和进入后经营行为的对应分析。总的来说,动因的分析结果首先要体现出多样性,第二要体现出多因素系统的内在结构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跨国化经营这一重大行动,更应该如此。

(二)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进入模式是跨国企业同国外合作者进行交易的方式,是企业资源进行跨国转移的方式。
进入模式具有极论文导读:本土零售企业如何应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论证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上一页123下一页
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企业对海外市场的参与程度,决定企业资源的投入量和企业的操作方法。一旦决定后再行改变,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进入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一项重要决策。
关于进入模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向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而从零售企业角度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却较少。
Treadgold(1991源于:大学生论文www.7ctime.com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析了一些零售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实例,Burt(1993)对英国零售企业各种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而 Dawson(1993)与McGoldriek(1995)对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成本与控制程度的高低进行了比较研究,这意味着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系统地研究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Dawson(1993)与McGoldrick(1995)认为,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对应不同的成本与控制水平。根据 McGoldrick(1995)的分析,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主要有许可、租约或附属经营、特许、合资、收购以及自我进入六种类型。McGoldrick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重要历史文献。其后又有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对于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研究。如Phillip(1996)将其分为直接出口、兼并与收购、合资、小规模投资 (Minority investment)、战略联盟、特许、有机增长等类型。Rudebeck Christensen(1999)将其分为出口、全部所有(whole owned)、合资以及特许四大类。而全部所有又可以分为独资发展与收购两种形式,特许也分为主特许与直接特许两种。 二是对于进入方式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Doherty(1999)运用内部化理论、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对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本质与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内部化理论主要依赖的是交易成本的分析,因为内部化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可以视作是同一种理论。当交易成本高的时候,独资或合资的直接投资方式较之契约型方式(许可或特许)对零售商更有利。理论主要强调委托关系引发的成本问题。成本越大,就越应采用低成本,低控制的进入方式(如许可与特许)。这几种进入方式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式方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 Doherty(1999)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许多零售商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就是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一个重要的实例就是狄克逊向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扩张时,偏好于使用收购的进入方式,直接购买东道国具有完善机制的地方管理团队,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国内学者关于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取得了局部的成果,主要包括:首先,国内部分学者对于构建零售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分析框架、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市场进入行为的分析、进入模式内在特性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如毛蕴诗(1994)从公司内部要素、投资目标国环境、投资流出国环境及投资主体目标等方面建立了四维分析模型;田存志和熊性美(2001)应用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约理论,考察了跨国零售企业直接投资和契约投资两种进入模式;张玮(2002)从进入方式的特性对出口、转让资产和直接投资各自的风险性、灵活性和控制程度进行总结;许晖(2003)建立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模型;邱立成和于李娜(2003)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定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增加,国内对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专门研究多了许多。但从研究的层次来看,大部分研究还处于理论描述阶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市场行为及本土零售企业如何应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论证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论文导读:少数学者对中国零售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如汪旭晖、夏春玉(2005)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跨国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并购、特许、合资、有机增长与战略联盟五种常用模式。五种不同模式的优势、劣势和不同的适用条件,以及跨国零售企业选择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樊秀峰、严明义(2006)基于跨国
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中国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如何制定这几条主线上。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郑后建的《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万后芬与汤定娜合著的《零售业国际化营销》等。只有少数学者对中国零售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如汪旭晖、夏春玉(2005)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跨国零售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并购、特许、合资、有机增长与战略联盟五种常用模式。五种不同模式的优势、劣势和不同的适用条件,以及跨国零售企业选择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樊秀峰、严明义(2006)基于跨国零售企业性质与资源特征视角,运用逻辑摘自:毕业论文提纲格式www.7ctime.com
推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零售商国际市场各种进入模式的内在特性,认为跨国零售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高控制度追求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而具有高控制特征的独资模式是与零售企业性质与资源特征的最佳匹配。但由于其海外进入模式的具体选择是一个多目标的复杂决策,从而决定其高控制要求实现路径的多元性与特殊性。汪旭晖、王高(2006)研究国外学者吉尔恩斯一德克普假说,提出零售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海外市场进入方式,而是一个包括海外市场进入规模、进入顺序与扩张速度和海外市场进入的业态选择在内的多维度的海外市场进入策略的组合。
上述理论是我国学者在零售国际化研究方面的成果。显然,一方面缺乏结合零售企业特点的国际化战略研究;另一方面就是缺乏整合的全面研究。同时,国内理论界在零售国际化的营销领域的研究很少,相对比较欠缺。但是,我国零售企业与国外零售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硬件方面差距不断缩小甚至超越的状况下,管理及营销等软件恰恰成为我们竞争的一大软肋。在该领域的研究无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相信随着我国零售企业逐步走出海外的过程中,这一方面的研究会丰富起来。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