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人为本试述试述遵循新闻规律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62 浏览:39063
论文导读:
[摘要]民生新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媒体竞争的产物,具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媒体良性发展等作用,也面临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庸俗化、新媒体市场冲击等挑战。要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遵循新闻规律两个方面着手强化电视民生新闻报道。
[关键词]改版 责任 规律
2013年1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长达6分钟的头条——《关注菜价上涨》中,一位买菜大妈一边把刚买的蔬菜装进塑料袋里系好,一边对记者说“菜这么贵,我们这些村民都受不了了,太贵了”、“你也反映反映呗。”这位大妈不到10秒的“反映反映”颠覆了多年来坊间戏谑的央视《新闻联播》“三段论” ——“前15分钟领导人很辛苦,中间10分钟中国人民很幸福,最后5分钟外国人民很痛苦”的前两大定律。
“反映反映”,只是2013年1月1日《新闻联播》改版以来的诸多变化之一,过去长期“连播”的领导人会议和活动,在头条出现的频率比过去少了四分之三。同买菜大妈一样在《新闻联播》头条出现的,还有PM2.5和空气质量、天然气供应紧张、因土地确权问题引发的“离婚潮”和成都曹家巷拆迁……这些反映公众生活和心声的民生新闻,成为新闻联播正在进行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履行社会责任的改版的探索。
综合考察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的这些民生新闻,不难看出它们主要特点:(1)题材社会化;(2)视角平民化;(3)从报道方式看,更多要求纵深化报道新闻;(4)媒体定位由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央视新闻联播凸显民生新闻的改版,对我国新闻媒体尤其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背景

央视新闻联播改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都有很大提升,对社会的关注从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满足,发展为对政治、公共生活、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公民个人的思想观念、主体意识、话语权等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内容。
而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中国公众更具有多元的价值观思考和选择,对变动的社会有知情、表达、参与和监督的需求,也一直在寻找能够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公共平台,而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在中国公众中享有很高收视率和很大影响力的中国电视新闻,却以多年不变的主旋律表达,使公众对其愈来愈失望,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吸引力和传播力不断下降。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使媒体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吃皇粮的事业单位,变为“事业性质企业经营”的市场主体,使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不同传播形态的媒体,以及地市、省区、国家各个层次的媒体,进行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竞争。各种不同传播形态和不同层次媒体竞争的核心和关键,都是借助自己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来争夺最大多数的读者、听众、观众。
1978年1月1日,央视正式推出《新闻联播》以来,成为迄今中国大陆知名度最广、全世界观众数量最多的电视栏目,牢固确立了作为执政党与政府最重要“喉舌”的地位。30多年来,观众心中的《新闻联播》逐步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的“联播范式”。例如对象主次、内容编辑、主题音响等,形成前述坊间流传的“三段论”,内容枯燥、形式死板,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而且,近几年来,各个地方都实行上星战略,通过上星扩大覆盖范围,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卫视频道节目内容越做越好,逐渐树立了不同风格化的形象,品牌栏目深受观众喜爱,有些卫视收视率甚至直接威胁央视。
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低门槛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公众能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便捷地表达意见,媒体争夺受众的竞争更趋激烈。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电视民生新闻热潮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作用与挑战

民生新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生新闻拥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以及服务意识等特点。民生新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媒体良性发展。
民生新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构建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需要调动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来共同建设。而当今中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仅公众的价值多元,而且利益和诉求也多元呈现,因而论文导读:道德的。它们既是对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价值的背离,又是对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片面追求形式的轰动而忽视对新闻本质和新闻价值的追求。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市场冲击大。随着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手机、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一系列新媒介形式在公众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近年来,这些新兴媒
,需要媒体更好地发挥社会沟通作用。新闻传媒作为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而实现社会沟通的公共平台,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中民生新闻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和视角,在引导意见流通、拉近百姓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生新闻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政体的国家中对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在政治上享有法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地位的明确认识。它强调的是公民的一种主体意识或政治角色意识,而非臣民、顺民和子民意识。民生新闻呈现公众的生存状态、关注其生存空间,平民视角的报道角度,给公众提供了知情、表达、参与的平台,生成、强化了公众总体的公民意识,间接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激发了公众总体的参政议政的热情,营造了的舆论环境。
民生新闻是媒体竞争的产物。媒体把自己传播资源同公众的需求结合,通过关注与公众息息相关的各种大事、难事和趣事,包括遇到的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新鲜感、知晓欲以及表现欲,满足了公众的知和表现欲,从而拥有较高的收视率。由于在公众中有较高的收视率,也获得高的广告回报率,因而,民生新闻是有利于媒体发展的。
电视民生新闻其实最早发端于江苏《南京零距离》,迄今已有1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民生新闻由于其内容和公众息息相关而为公众和社会关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收视率和广告回报率高,成为电视乃至其他媒体争相发展的对象,报纸、广播和电视都有相应的民生栏目。这些民生栏目都对电视民生新闻细分市场进行蚕食。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公民意识日益增长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民生新闻已成为其他栏目争夺市场的题材。而其他民生栏目较之民生新闻栏目更具有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活泼性以及场面的戏剧性,再加上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在民生新闻经营上成本的相对低廉,使他们可以不顾成本地竞相发展民生栏目,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闻资源竞争激烈。 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7ctime.com
民生新闻内容庸俗化。纵观各地电视台近几年的民生新闻,内容肤浅、新闻价值不高的报道充斥其中。一些媒体的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大量定格在公众生活中的小事、奇事、丑事、怪事的原始记录上,导致报道中充斥大量“原生态”的过程、“原生态”的同期声,以追求所谓的客观事实。遇到重大事件、特别的案件等题材,将事件媚俗化、低俗化,过度渲染造势,以求吸引观众的注意,以此追视率和卖点,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它们既是对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价值的背离,又是对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片面追求形式的轰动而忽视对新闻本质和新闻价值的追求。
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市场冲击大。随着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手机、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一系列新媒介形式在公众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近年来,这些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等新兴媒体广受年轻人的喜爱。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使得电视这个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传统的强势地位被从根本上动摇。

三、电视强化民生新闻的思考

民生新闻对公众有较高的吸引力,电视时政新闻要加重民生新闻的质量和数量。而民生与国计往往存在不可分割关系,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都最终与民生有关。公众的切身利益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是电视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这些问题大多数同政府服务体系、法律服务体系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相关,因此,民生新闻较其他时政类新闻不仅更贴近公众生活,更受政府、社会、公众关注,而且更能够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相关问题发挥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从央视改版民生新闻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来看,要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遵循新闻规律两个论文导读: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民生新闻常见题材包括5个方面:(1)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风尚、新道德、新思想;(2)抨击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3)关注日常生活中发人深思的问题,如赡养父母、抚育子女、遗产继承、债务争端,以至于交友、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4)介绍有一些社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5)报道有关人们日常生活
方面着手强化电视民生新闻报道。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而和谐社会的形成,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以公众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作为新闻的来源和视角,注重考虑公众的接受心理,尊重公众的审美情趣,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直接而且广泛地影响着公众的思想和社会活动,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有着重大的责任。
电视新闻已经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最重要的媒体之一,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强化民生新闻,不仅要保障为公民的知情、表达、参与提供最大的空间,更要注意以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树立和推崇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大力弘扬法制的理念,充分传播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维护安定有序观念,积极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为“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提供发展方向和精神动力。

2.遵循新闻规律。

新闻是世界变动的反映。世界时刻处于变动之中。新闻能够从诸多变动的信息中被传播,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要素,而且符合新闻规律要求。央视改版正是遵循新闻规律的体现。因而,强化民生新闻要遵循新闻规律,加强民生新闻的内容选择以及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
民生新闻倍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内容上凸显民生题材,要加强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民生新闻常见题材包括5个方面:(1)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风尚、新道德、新思想;(2)抨击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3)关注日常生活中发人深思的问题,如赡养父母、抚育子女、遗产继承、债务争端,以至于交友、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4)介绍有一些社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5)报道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等,展现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从新闻价值角度看,这些选题具有公众心理上和利益上的接近性,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电视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新闻一经报道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即使偶发的个人新闻事件,一经报道,就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反映,而被转化为舆论热点议题,具有引发社会公众关注和讨论的可能性,从而引发政府决策者的关注和重视,进而引发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完善。这个过程一般由两个阶段来完成。首先,民生新闻的公开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使特定公众的相关诉求转化为公共议题,从而引起政府决策机构的关注和重视。其次,民生新闻的持续报道对特定的舆论话题进行议程设置,会吸引政府决策机构的跟进,将公众议程转化为政府议程。所以,民生新闻的内容一定要加强题材选择。
民生新闻内容加强题材选择,一方面,凸显题材的公共服务性,使媒体真正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公共平台,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搭建起政府与公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沟通社会信息,尊重公众的需要,尊重社会的需要,通过培养公众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协调个人与政府、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凸显正确的舆论引导。民生新闻由于运用公众的眼光和话语,聚焦舆论热点、难点,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件和现象,表达公众的情感、情怀和命运。但是,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民生新闻容易陷入琐碎叙事的误区,颠倒新闻事实主次轻重的关系,消解新闻价值,遮蔽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埋下同质化的隐患。加强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要力避“有闻必录”,特别注意公共利益的维护,注意把握舆论导向,坚持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通过设置公共议题,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不断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
辩证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能动作用。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新闻竞争不仅需要从题材选择上增强内容的吸引力,也需要表现形式上增强吸引力。
在报道方式上,民生新闻要找到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切入点,使公众从心理上接近,将远在天边的事叙述得近在眼前。任何题材的新闻平民化、贴近化的过程,是把新闻的价值和体验搬到观众面前,通过问题分析平民视角,家常化、口语化的叙述风格,既避免僵化,有助于公众接近论文导读:的呈现,要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好协调相关的部门促成问题解决。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个公共平台,提供互动服务促进社会沟通是应有之举。媒体通过自己的协调,使民生新闻相关方,如公众与公共服务部门等,能够进行对话沟通,促进该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或该类社会现象的反思,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增强互动
接受,在民众和政府的共同关注点中找到平衡点,实现舆论正确导向。此外,还可以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追求平民视角与专家视角的最佳结合,推动民生新闻从单一地传递信息走向解读的深层转化。
电视民生新闻要增加评论表达手段,满足受众消费心理。新闻评论在事实报道与新闻评论这两个基本的媒体表达手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信息海量呈现的当下,评论的价值更为明显。在电视新闻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观众存在一种从众的消费心理,表现为在观看新闻时愿意倾听别人议论,并喜欢表达个人意见。这为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和机会。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有助于公众对相关新闻的价值最大化传递,另一方面,评论有助于相关民生新闻从单个事件提升为具有社会共性的思考,也有利于多元观点的形成和观点的沟通。
同时,还要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新闻媒体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执法机构,只是社会公共平台,反映社会变动和促进社会沟通。许多看起来是公众个人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都是具有共性的反映,都是社会问题的呈现,要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好协调相关的部门促成问题解决。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个公共平台,提供互动服务促进社会沟通是应有之举。媒体通过自己的协调,使民生新闻相关方,如公众与公共服务部门等,能够进行对话沟通,促进该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或该类社会现象的反思,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增强互动,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平台、跟踪报道等途径,促进民生新闻表达效果最大化。
参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考资料:
朱天、张金辉:《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传媒观察》2004年第8期
陈立生:《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9期
[3]张爽、张金桐:《论“民生新闻”的特性及其发展中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4期
[4]张海潮:《眼球为王:中国电视的数字化产业化生存》,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魏金杨、杜志红、张天莉:《民生新闻兴起的启示》,《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2期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