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芦花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中国译介与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28 浏览:14050
论文导读:
摘要:《不如归》是日本近代作家德富芦花(1868-1927)的代表作,单行本问世于1900年。1904年,岩谷荣与E.F.Edgett合译完成了英译本Nami-ko,这也使《不如归》成为第一部被译介到欧美的日本近代小说。自以1908年林纾与魏易合译了《不如归》,相继出现了多个中文译本。1913年,春柳社首次在中国上演了新剧《不如归》,马绛士的剧本译编为新剧《不如归》创造了必要的接受条件。随着春柳社的解散,新剧《不如归》也逐渐退出了舞台。1926年国光影片公司拍摄的电影《不如归》虽然昙花一现,但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不如归》的接受史。1939年,薛觉先首演粤剧《胡不归》,情节取自新剧《不如归》,至今仍是粤剧的保留剧目。粤剧《胡不归》在大陆和香港的传播状况不尽相同,大陆的《胡不归》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衍生出众多演出版本;香港则相继拍摄了七部《胡不归》题材的粤语戏曲电影。可从说,《不如归》在中国之旅中获得了新的生命。本文主要着眼于日本近代小说《不如归》在近代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考证文本流变历程中产生的差别,研究影响文本接受的因素。第一章梳理、考证自林纾译本开始近代出现的《不如归》的各种汉译本。日本人杉原幸的译本国内简介不多;钱稻孙与殷雄的译本与黄翼云的《后不如归》也是先行探讨的盲点。本章考证各个汉译本的成立史,同时研究译本差别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文言、白话的文体对立。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申报》等近代报刊的梳理,还原新剧《不如归》的上演状况,特别对春柳社解散之后《不如归》的上演进行了考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如归》演出的特征。第二部分集中分析马绛士译编的《不如归新剧本》,将译本与柳川春叶原作进行比对。马绛士从舞台上演为目的对原作进行了较为适度的改编,保留了原剧的框架、分场、情节与大部分的台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改写,基本上忠实地呈现了作品的悲剧性。第三章首先考证粤剧《胡不归》如何成立,确定剧本的来源及所受影响。然后分析流传最广的原装本,比较新剧《不如归》与粤剧剧本在情节、分场、人物方面的差别,结合粤剧的特征探讨《胡不归》剧本的特征。最后集中分析解放后粤剧团上演《胡不归》的剧本,结合粤剧史分析左右剧本变迁的因素。第四章探讨《不如归》与电影的联系。首先以近代的相关文献着手对国光影片公司的《不如归》展开探讨,分析拍摄动机与剧情特征,并对电影的接受环境从及观众的反应进行探讨。张石川在1942年导演的《不如归》虽然与日文原作没有直接关联,但他的经历也与新剧《不如归》有着关系。《胡不归》改编成粤语戏曲电影是对比特殊的文化现象,本章对七部电影逐一进行梳理,并对存世的三部集中展开探讨,比较电影与粤剧《胡不归》分场、情节、人物形象中产生的差别,分析接受环境对于电影改编的影响。《不如归》是中日近代文学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范本,文本的移植与流通历程包含了文本接受的主要不足,本文是近代东亚文学交流史探讨的一个环节,相信基于实证的探讨能有助于还原《不如归》在中国的接受史。关键词:不如归论文胡不归论文德富芦花论文林纾论文马绛士论文春柳社论文翻译论文接受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致谢6-7
摘要7-9
要旨9-11
绪论11-21
第一节 《不如归》的文本谱系11-15
第二节 《不如归》的先行探讨15-19
第三节 探讨办法及探讨目的19-21
第一章 《不如归》的译介21-41
第一节 林纾与《不如归》21-31
第二节 《不如归》的两个文言译本31-33
第三节 《不如归》的白话文译本33-37
第四节 黄翼云与《后不如归》37-41
第二章 《不如归》与新剧41-58
第一节 春柳社与《不如归》41-46
第二节 《不如归新剧本》46-58
第三章 《不如归》与粤剧58-75
第一节 粤剧《胡不归》的成立58-61
第二节 原装本《胡不归》的改编61-73
第三节 粤曲《不如归》73-75
第四章 《不如归》与电影75-88
第一节 黑白故事片《不如归》75-79
第二节 粤语戏曲电影《胡不归》综述79-82
第三节 粤语戏曲电影《胡不归》评述82-88
结论88-91
参考文献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