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肺癌“十一五”以来我国报纸肺癌报道内容评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53 浏览:20569
论文导读:地的变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癌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公共卫生不足之一。《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这意味着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以死亡率来看,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快进展,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癌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公共卫生不足之一。《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这意味着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以死亡率来看,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1]。癌症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威胁已日趋显著。其中,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并有逐年上升走势。有探讨显示,肺癌是可从通过早诊早治、转变不良的行为模式等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近年来,国家也一直致力于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职业病”。健康传播从“人人健康”为出发点,着力通过传播疾病的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的行为模式等,来提升大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众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担负着向社会传递有用信息、教化大众的责任。其中,报刊作为主要的传统媒体之一,评估其在肺癌报道中的优劣,旨在进一步优化该类报道,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由此,本探讨从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从“十一五”(2006.3.15)从来(至2012.3.31)为时间段,共抽取了关于肺癌的报道678篇,将其置于健康传播的探讨视野内,应用“新平行历程模型(EPPM)”中的四个变量——严重性、可感性、响应效能、自我效能来测量恐惧诉求的利用状况。探讨发现,肺癌报道多出现在健康专业类报纸上,在肺癌防治月等特殊时期,报道数量会显著增加,而在平时,尤其面向大众的综合类报纸中,肺癌的防治报道并未形成规模。同时,在恐惧诉求对策的利用上,大多数报道停留在“威胁”信息的利用层面,对转变行为模式尤其必要的“效能”信息显著问题,防治对策也偏单一。通过探讨,本论文得出了我国目前报纸上关于肺癌防治的知识对比缺乏,且传播对策利用单一的结论。关键词:肺癌报道论文健康传播论文恐惧诉求论文新平行历程模型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论文导读:讨设计27-302.1探讨不足272.2探讨办法27-282.3样本选取282.4类目构建及编码28-292.5编码员间信度29-30第3章探讨结果30-513.1样本的基本状况30-313.2恐惧诉求的利用状况31-453.2.1“威胁”信息的利用33-393.2.2“效能”信息的利用39-453.3报纸类型的影响45-493.4不同年份的报道状况(2006-2011)49-51第4章结论与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10
引言10-12
第1章 文献回顾12-27

1.1 健康传播的概念极为探讨近况12-15

1.2 国内癌症防治政策及近况15-17

1.3 肺癌及癌症新闻报道的探讨综述17-20

1.4 恐惧诉求论述及相关探讨20-27

1.4.1 恐惧诉求论述的进展20-22

1.4.2 EPPM 与肺癌新闻报道22-23

1.4.3 恐惧诉求论述的运用探讨综述23-27

第2章 探讨设计27-30

2.1 探讨不足27

2.2 探讨办法27-28

2.3 样本选取28

2.4 类目构建及编码28-29

2.5 编码员间信度29-30

第3章 探讨结果30-51

3.1 样本的基本状况30-31

3.2 恐惧诉求的利用状况31-45

3.

2.1 “威胁”信息的利用33-39

3.

2.2 “效能”信息的利用39-45

3.3 报纸类型的影响45-49

3.4 不同年份的报道状况(2006-2011)49-51

第4章 结论与研究51-58

4.1 我国报纸肺癌报道对恐惧诉求对策利用的成功做法51-52

4.2 我国报纸肺癌报道对恐惧诉求对策利用的问题52-56

4.

2.1 总体呈现应景式报道,预防性信息偏少52-54

4.2.2 “恐惧”对策单

一、“效能”信息缺位54-56

4.3 报道可信性存疑56-58
探讨的问题与倡议58-59
参考文献59-62
致谢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