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盆地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二段近岸水下扇小层精细划分比较与沉积微相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299 浏览:101031
论文导读:
摘要:伊通盆地是郯庐断裂北延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位于吉林省中部长春市和吉林市之间,呈北东向狭长分布,面积约为2400km2.莫里青断陷是伊通地堑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前人开展了大量的勘探工作,发现了莫里青油田,勘探的目的层主要为双阳组。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使用钻井、地震、测井资料,对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二段开展了探讨,分析了该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精细划分了钻井揭示地层的砂组及小层,总结出水下扇的沉积方式和微相展布特点。首先,从地层的旋回性为基础,标志层做制约,电测曲线为手段,确定砂组的划分的界限。由于上盘井段较长,纵向上发育多期、多个扇体,且沉积规模差别较大,薄互层较多,难从建立一口标准井的划分方式在全区推广。经过反复摸索,确定了不同深度、不同部位的标准井段的划分原则,即通过空间互补来实现全区砂组界面的划分。双二段下盘地层沉积的韵律性对比清晰,由此可从通过由标准井的划分向全区推广这一方式开展砂组划分。其次,在砂组划分的界限内划分小层,即标定出准确的等时面。选取标准井划分小层建立标准剖面,建立骨干剖面网,把标准比较剖面的划分成果,向短轴方向比较剖面拓展,采用邻井比较,逐步蔓延的办法,实现骨干剖面自身、剖面之间的统一闭合。全区分为上下两盘,上盘共划分出7个砂组,53个小层,下盘划分出6个砂组,24个小层。由于受断层和揭示程度的影响,双二段地层自西向东逐渐被削截。进而,分析区域沉积背景,结合岩芯观察和分析化验资料从及测井相分析资料,划分相、亚相,进而划分微相。通过岩芯观察归纳岩性岩相沉积特点,建立水下扇各类微相与测井曲线的对应联系,从砂岩等值线图为轮廓制约扇体分布范围,从测井相识别为手段,综合刻画扇体。对探讨区Y45井等8口井岩芯进行了观察描述,岩芯总长度为318.7m,见到多种类型的岩石样本,反映不稳定沉积的滑塌构造、含泥砾、泥块等。含砾砂岩相对比发育,对泥岩颜色、沉积构造、粒度分布特点等相标志进行了体系探讨,最终将探讨区双二段确定为近岸水下扇沉积系统。其总体沉积特点为,内扇不发育,扇中辫状水道发育,湖相泥岩相对不发育,泥岩单层厚度大且为块状层理,泥岩颜色从灰黑色为主,表明沉积环境为深水湖相还原环境,常见鲍马序列,发育AAAA相序即高密度流厚层砂砾岩沉积或CDE相序即低密度流粉砂岩向泥岩相过渡。综上,本论文分析了莫里青断陷双阳组二段小层精细划分与比较的步骤和成果。比较前人的探讨,得出了更加合理的划分和比较案例,旋回性更加清晰。上下盘在韵律特点、主水道迁移规律、扇体规模、数量、储层电性的基本特点从及水深情况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联系,有着一定距离的走滑,初步判断在8千米从上。同时,对该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特点及展布特点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关键词:伊通盆地论文莫里青断陷论文近岸水下扇论文小层划分比较论文沉积微相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4-6
Abstract6-11
前言11-15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15-19

1.1 区域构造特点15

1.2 莫里青断陷的沉积演化特点15-16

1.3 地层简况16

1.4 构造演化16-19

第2章 小层精细比较19-40

2.1 小层比较原则19-20

2.

1.1 划分原则19

2.

1.2 层组划分19-20

2.2 层组划分的办法与步骤20-23

2.1 小层划分办法20-21

2.2 层组划分的办法21

2.3 测井曲线的选取21

2.4 骨架比较网格的建立21-23

2.3 小层精细比较综合成果23-40

2.3.1 小层划分成果23-24

2.3.2 上盘砂组划分结果24-31

2.3.3 下盘砂组划分结果31-40

第3章 沉积微相探讨40-62

3.1 沉积类型40-41

3.2 沉积相标志41-45

3.

2.1 沉积相特点41-43

3.

2.2 粒度曲线特点43-45

3.3 沉积方式的建立及沉积特点分析45-46

3.1 双二段沉积特点分析45

3.2 内扇沉积特点45-46

3.3 中扇沉积特点46

3.4 外扇沉积特点46

3.4 测井相分析46-52

3.4.1 典型微相的测井识别47-48

3.4论文导读:.2单井相分析48-503.4.3剖面相分析50-523.5沉积微相平面展布52-623.5.1砂岩等值线的刻画52-553.5.2沉积微相平面分析55-62结论62-63参考文献63-67作者介绍67-68致谢68上一页12
.2 单井相分析48-50

3.4.3 剖面相分析50-52

3.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52-62

3.5.1 砂岩等值线的刻画52-55

3.5.2 沉积微相平面分析55-62

结论62-63
参考文献63-67
作者介绍67-68
致谢68